穿行貴州,從磅礴的烏蒙山到奔流的赤水河,從風景秀美的萬峰林到波光粼粼的小七孔風景區……天藍、山綠、水清,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畫卷生動鋪展。近年來,貴州把生態保護放到重要位置,大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實施大生態戰略行動,加快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筑牢長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切實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和優美生態環境。
貴州的綠色生態家底,既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貴州各族人民久久為功的保護成效。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貴州實施100多項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實現多個全國“率先”。作為長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貴州正以制度利器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綠色屏障建設方面,率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開展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試點,建立長江經濟帶首個跨省域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磷化工企業“以渣定產”,全流域取締網箱養魚;生態評價考核方面,率先出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和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試點;生態產業發展方面,開展生態旅游資源大普查和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司法保障方面,出臺生態文明促進條例,將河長制納入水資源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
大方縣大山鄉光華村老支書羅光賢2014年有了“河長”頭銜。流過家門口的赤水河支流格里河,過去開礦、炸魚、濫用農藥。羅光賢邀請沿河20多個村支書當上了民間“河長”,在“河長”們嚴格監管下,格里河變清亮了,水質明顯好轉。
貴州省委、省政府將河長制作為“一把手”工程推進各項工作,同時將其作為助推國家級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和大生態戰略行動的需要,寫入了《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實施方案》。率先建立起從省到村的五級河長制、首創從省到鄉四級“雙總河長”……目前貴州省4697條河流設“河長”22755名。
在貴州山區,生態紅利提升了百姓的獲得感。石阡縣石漠化極為嚴重,也是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但通過長期保護和修復,2019年該縣森林覆蓋率達到69.29%。將生態治理與區域發展相結合,石阡縣做足“山、水、茶、城、游”等生態產業文章,使綠色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相得益彰、相互促進。
生態保護與修復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是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基礎。通過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貴州不斷推動生態保護與修復。貴州狠抓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持續推進藍天保衛、碧水保衛、凈土保衛、固體廢物治理、鄉村環境整治等標志性戰役和污染防治專項行動;開展生態保護紅線評估優化工作,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三年攻堅”;深入實施生態扶貧十大工程,推進烏蒙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和“興地惠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惠及6萬多貧困人口。
貴州堅持將“保護”進行到底,加快推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不斷把生態紅利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紅利,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贏。數據顯示,2019年,貴州省縣城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98.3%,森林覆蓋率58.5%,地表水水質狀況總體優良;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居全國第一;完成營造林520萬畝,治理石漠化100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272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