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發布時間:2017-11-09 15:39:23瀏覽:761
編者按: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關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每到汛期,國務院領導同志都會專門為此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強地質災害巡查和預警預報,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國土資源部黨組每年汛期都會召開專題會研究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并適時召開全國地質災害防治電視電話會議,堅持“不死人、少傷人、少損失”的工作目標,傾盡全力做好地質災害的預警和預測,大力推進現代科技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應用,用科技助力基層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今天本報推出陜西省商洛市鎮安縣地質災害防治“五化模式”,以期讓更多人受益。
?
地質災害一旦發生,對人民群眾的傷害無法估計。
2017年6月24日6時左右,四川茂縣疊溪鎮新磨村突發山體高位垮塌。造成46戶農房上百人被掩埋。這是今年最慘重的一次災害。
根據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指揮中心《全國地質災害通報》數據,2016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9710起,共造成370人死亡、35人失蹤、209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31.7億元。眾所周知,我國地質災害隱患點數量多、分布廣、危害大。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調查確認地質災害隱患點28.3萬處,威脅人員1782萬,威脅財產4000多億元。
為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科技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促進行政管理與技術支撐相融合,提升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能力,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在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的領導下,依托公益性地質災害調查項目,與地方政府合作在陜西鎮安示范建立了管理支撐層級化、數據采集智能化、監測手段多樣化、預警預報及時化和信息服務一體化的地質災害防治“五化模式”。
記者從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了解到,陜西鎮安“五化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認可,在商洛市一區六縣全面推廣。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凌月明在2017年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上提出,將陜西省商洛市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等典型做法作為年度推廣重點。
何謂地質災害防治“五化模式”
為解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科技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支撐服務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2012年以來,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在陜西省、商洛市、鎮安縣各級政府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開展了鎮安縣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與示范。通過示范研究,創建了地質災害防治“五化模式”,為貫徹落實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三五”規劃提供了有益探索。
█ 管理支撐層級化——
一是建立層級化的行政管理與技術支撐融合體系。以轄區為單元,以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縣、鎮(辦)、村三級網絡和監測點體系建設為抓手,夯實縣、鎮(辦)、村三級行政管理部門職責,建立技術支撐單位、縣級地質環境監測站和鎮辦國土資源所三級技術支撐體系,形成“三層管理、三級支撐”,促進行政管理與技術支撐相融合,充分發揮專業技術人員的支撐作用,推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向群專結合轉變。
二是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制度。建立“黨委領導、政府防治、部門協作、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共同責任機制,編制完善地質災害身份證制度、增銷號制度、部門防災工作責任制度、帶值班制度、災險情速報制度、零報告制度和監測人員管理制度等,規范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運行與管理。
█ 數據采集智能化——
一是群測群防點監測數據采集智能化。基于智能手機,研發“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數據采集系統”,解決了群測群防定量監測數據、宏觀觀測現象、災情險情信息快速規范化、智能化采集與適時上報,實現地質災害預警信息接收和群測群防員GPS定位管理等功能。
二是地質災害野外排查數據采集智能化。基于平板電腦,研發“地質災害野外調查數據采集系統”,采用移動3S技術和語音錄入等技術,基于地質災害野外調查“一張圖”,實現野外工作導航定點、調查表填寫、拍照記錄、實體勾繪、平剖面圖繪制、調查路線記錄等功能,解決地質災害排查和群測群防“一表兩卡”等信息野外現場規范化、智能化采集與管理。
三是地質災害隱患點三維遙感數據采集智能化。基于微型無人機,研發單點多角度傾斜攝影飛行控制系統,快速獲取群測群防點三維地形和高精度遙感影像,提高地質災害隱患點邊界范圍、變形部位和受威脅對象的調查識別精度和效率,為創新編制清晰直觀、通俗易懂的群測群防防災避險圖提供支撐。
█ 監測手段多樣化——
一是建立手段多樣化的群測群防監測技術方法體系。設計發明激光測距監測法,改進傳統埋樁法和埋釘法,集成應用裂縫伸縮儀法、裂縫報警器法、上漆法和簡易雨量法等方法,形成了一套包括7種手段在內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技術方法體系,擴展了施測對象和監測范圍,提高了監測精度,并且具有建設成本低和操作簡便等特點。
二是建實手段多樣化、定量化的新型群測群防監測網絡。綜合利用7種監測手段,通過監測網點布設,建實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網絡,實現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前緣陡坎、后緣裂縫、坡體裂縫、房屋開裂和降雨量等定量化監測,跟蹤掌握隱患點變形發展趨勢。同時,結合區域自動化雨量監測和重要隱患點專業監測,進一步推進群專結合。
█ 預警預報及時化——
一是群測群防監測數據預警預報及時化?;诨ヂ摼W,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管理系統”,在接收到監測員手機上報監測數據后,自動分析相鄰變化量、累計變化量和災險情信息,觸發相應預警等級時,第一時間自動向監測員和相關負責人發送預警信息;在接收到社會公眾報送的災情險情信息后,第一時間向上報人和相應片區負責任人發送預警信息。
二是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及時化。通過國土資源與氣象部門合作,實時共享自動化雨量站監測數據,分析預警等級,并根據站點輻射范圍向區內群測群防監測員及相關負責任人定向發送預警信息。同時,結合氣象部門提供的降雨預測信息,及時制作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產品,有針對性地發送預警信息,并通過電視或網絡面向社會公眾發布。
█ 信息服務一體化——
一是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全過程信息化、一體化。利用地質災害數據采集系統、信息管理系統和地災地圖等軟件,實現地質災害防治數據采集、集成管理、挖掘分析和發布服務全流程信息化、一體化。
二是地質災害綜合防治信息管理服務一體化。依托地質災害信息管理系統,整合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應急等綜合防治信息,基于地質災害防治“一張圖”,實現數據互聯互通、一體化管理,有效服務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
三是地質災害防災減災信息發布服務一體化。基于互聯網和地災云平臺,引入二維碼技術,落實地質災害身份證制度;結合微信二維碼掃描、野外采集系統二維碼掃描和地災地圖等,打造“掌上地災服務中心”,實現防災減災信息發布服務一體化,助力地質災害防治實現“全民參與、全民防災”,切實提高基層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四是“縣-市-省-全國”四級地質災害數據庫動態更新一體化。完善建立地質災害標準化數據庫,利用地質災害數據采集系統,自動更新縣級地質災害數據庫;建立“縣-市-省-全國”四級地質災害數據庫自動更新機制,試點實現了自下而上的數據庫聯動更新,為全國地質災害動態數據庫建設提供支撐。
“五化模式”取得五大成效
應該說,“五化模式”的誕生,是適時而為。
近年來,經過各方的努力,盡管我國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但是防治形勢依然嚴峻?!度珖刭|災害防治“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全面提升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加強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工作,強化科學研究,創新技術水平”。2017年,國土資源部要求“依靠科技創新和信息化手段,加強群測群防與專業監測融合,提高預警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地質災害防治存在四個方面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一是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作為重要的防災減災措施,存在監測手段少、監測精度低、預警分析難等問題;二是地質災害專業調查與行政管理數據庫不一致,數據庫動態更新難;三是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搬遷避讓、工程治理和應急等工作相對獨立,數據分散管理;四是地質災害防治成果社會化服務程度不夠。
因此,建立一套科學的、全國統一的地質災害防治模式刻不容緩??梢哉f,“五化模式”為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樣板。2017年5月25日~26日,在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現場研討會上,該模式得到了國土資源部環境司相關領導的充分肯定和各省國土資源廳(局)的高度評價,并被認為有必要在全國推廣。
地質災害防治“五化模式”是依靠管理創新、科技創新和信息化手段,結合地方防災減災需求進行的有益嘗試,有力提升了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一是探索建立了中央與地方合作分工的防災減災新模式。國家公益性事業單位承擔科技創新和技術支撐,構建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業務體系,地方政府負責體系建設、制度建設與運行。
二是以信息化建設為手段,促進地質災害防治行政管理與技術支撐深度融合,推動基層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和應急綜合防治“四大體系”融合,實現群測群防與專業監測融合。
三是通過科技創新,借助野外智能采集系統和二維碼技術,解決了長期存在的專業調查與行政管理數據庫不一致和數據庫動態更新難的問題,打通了自下而上的“縣-市-省-全國”四級數據庫動態更新通道,實現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實時采集、實時傳輸和實時更新。
四是通過技術革新,解決傳統監測手段少、監測精度低、預警分析難等問題,提升群專結合監測預警科技含量,實現適時采集、動態分析、及時預警,提高了預警預報準確性和時效性。
五是基于云平臺和“掌上地災服務中心”,推動全民參與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實現防災減災社會化、公眾化和普及化?!?/p>
上一篇:地質調查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發布
下一篇:
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行動方案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