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發布時間:2017-03-08 09:11:51瀏覽:839
制造業的強盛與衰敗,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寒暑表”,對于大國而言更是如此。歷史上,還沒有一個大國是經濟強盛而制造業衰敗的先例。中國的經濟騰飛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無論經濟發展到什么階段,實體經濟都是中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
近年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制造業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論述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前景時,要求我們“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倳浾f的這“三個轉變”,高度概括了中國制造業發展道路上的“三道門檻”。因此,中國制造業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非公企業,只有做大做強,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毋庸置疑,這些年來,我國的制造業取得了迅猛發展,大到航天飛機、航母,小到圓珠筆芯,都體現了“工匠精神”。就我國的礦山裝備制造產業而言,借助上一輪的礦業“黃金十年”期,也有了量的巨變和質的飛躍,許多礦用大型裝備過度依賴進口的歷史也隨之結束。
然而,與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包括礦用裝備在內的制造業還存在諸多短板,一些關鍵零部件還依賴進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還與經濟大國的地位并不相匹配。
“在代表一國科技實力和經濟競爭力的制造業領域,我們的核心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為50%~60%,新產品開發70%靠外來技術,一些拿得出手的高端產品,重要零部件與關鍵材料80%以上靠進口。如果從科技創新的角度來看,將全球制造業分為四級梯隊,我們只能屈居第三梯隊?!比珖f委員、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招商銀行原行長、黨委書記馬蔚華直言不諱地說。
尤其是這幾年來,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我國經濟“脫實向虛”現象較為突出,嚴重沖擊和影響了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實體經濟。因此,如何發展和振興中國的制造業,成為兩會上的熱點話題。
依靠科技創新來振興制造業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應用,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推進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區、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深入實施工業強基、重大裝備專項工程,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中國制造向中高端邁進。
“把‘中國制造’發展成為‘中國創造’,是中國制造業面臨的巨大挑戰,也是振興中國制造業的必由之路。”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青年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奧盛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湯亮作為一個從事制造業近20年的企業管理者,對如何來發展中國制造業感悟更深。他說,這個挑戰用一句話來歸納,就是看企業有沒有強大的、持續的科技創新能力。如果有科技創新能力,就能以新技術、新產品引領市場,制造業就能持續盈利,企業面臨的所有難題就會迎刃而解。如果沒有科技創新能力,就無法淘汰落后產能,企業也難以轉型升級,結果只能困守愁城?!疤煜挛涔?,唯快不敗”,制造業的制勝法寶,唯有“創新”不敗。
此言非虛。近幾年來,國家積極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大力振興中國制造業。湖南湘潭作為礦山裝備比較集中的地區,其先進礦山裝備制造產業被列入國家首批“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也是國家首批41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中惟一的礦山裝備制造產業集群,足以證明國家對礦山裝備制造業的高度重視。
湘潭市恒欣實業有限公司作為全球“猴車”科研、制造、銷售、服務領軍企業,始終依靠科技創新搶占制高點,獲得了多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專利產品,實現了“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智造”的華麗轉身。其研發的第二代液壓“猴車”、第三代軌道式“猴車”以及無源制動梭車,不僅穩居國內市場前茅,還遠銷非洲、越南等國家。特別是他們的液壓“猴車”自2008年投放市場后,國內礦山企業再沒有進口過此類產品,結束了國內同類產品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
“振興中國制造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不是一成不變的。挑戰是客觀存在的,機遇卻是稍縱即逝?!睖廖瘑T坦言,中國制造業要華麗轉身為“中國創造”,并且走向世界市場,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因為從前幾年開始,隨著“工業4.0”時代的大幕開啟,世界制造業的大格局就開始重組。低端制造業在向低成本的南亞地區轉移,高端制造業在向技術實力雄厚的歐美國家轉移。在“兩頭擠壓”下,中國制造業的市場空間和競爭優勢都有弱化的趨勢。形勢逼人,時不我待,我們要有危機感,更要有緊迫感。
湯亮委員建議:一是強化科技創新的政策置頂原則。在如何振興中國制造業問題上,企業有許多難處,業界有許多呼吁,專家有許多思路,但是政府決策部門在指導方針上,要有高屋建瓴、提綱挈領的遠見,要牢牢抓住主要矛盾的“牛鼻子”,這就是花大力氣推動制造業的科技創新。二是要舍得花錢建設企業人才高地。制造業的科技創新,關鍵在人才。在人才問題上,不能老是停留在一紙表彰,也不能滿足于“蜻蜓點水”。重要的是為他們解決有充足的科研經費、給予較舒適的住房、有成果就要重獎這3個實際問題。同時,光靠企業的力量是不夠的,各級政府要與企業聯手,共同想辦法才行。三是要用優勝劣汰的市場手段,推廣制造業科技創新的新成果。制造業的許多科技新成果之所以無法迅速轉化為產能,市場的“腸梗阻”作用不可忽視。譬如,市場招投標的規則,就必須嚴格貫徹優勝劣汰的原則,決不能讓落后的產品逆向淘汰先進的東西。如果真正樹立起市場“唯優是選”的觀念,何愁制造業沒有向上發展的勃勃生機?
“科技創新是振興我國制造業的根本途徑,也是必由之路。希望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部門,不僅是制造業的領導者,更是制造業的娘家人,不僅是為制造業保駕護航的守護神,更是為制造業搖旗吶喊鼓干勁的拉拉隊!我相信,只要我們上下同心,共同拼搏,中國制造業的明天肯定是光明的!”湯亮委員充滿信心地說。
以金融創新支持制造業技術創新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經濟大國,卻難言是經濟強國,其軟肋在于同科技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全國政協委員馬蔚華分析說,歷史上3次科技革命的爆發,從根本上重塑了國際競爭的版圖和格局。當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浪潮正撲面而來。發達國家都在摩拳擦掌,如美國提出“重振制造業”、德國提出“工業4.0”等。中國要真正成為經濟強國,必須跟上大勢、迎上風口,在最體現科技實力的先進制造業領域先行一步,重點突破。
“技術創新能力與金融支持程度密切相關。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對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但還不能完全適應需求?!瘪R蔚華委員話鋒一轉,主要問題在“四個不匹配”,即:銀行業主導的金融風險偏好與科技創新的高不確定性不匹配;以國有金融機構為主的金融體系與以民營企業為主的科技創新主體不匹配;資本市場體系與制造業科技創新的融資需求不匹配;科技金融的配套服務體系與制造業技術創新所需的配套服務不匹配。
這也正是我國礦山裝備制造業所面臨的尷尬現狀。創新必將充滿挑戰和風險。特別是這幾年來,我國經濟“脫實向虛”現象嚴重,而金融行業又偏重“錦上添花”而不愿“雪中送炭”,為了防范風險而不愿意向高風險的制造行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提供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馬蔚華委員建議,要提高對金融創新的監管包容性。按照國務院《關于促進創業投資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精神,鼓勵PE、VC、天使投資等創業風險投資發展,加大相關機構和業務的準入扶持;探索修改《商業銀行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為“投貸聯動”等金融創新的進一步發展留足改革空間,并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還可借鑒美國的《平等信貸機會法》,以立法形式明確禁止信貸歧視的具體類型,強化對公平信貸的檢查,以糾正金融機構重國有輕民營的金融支持傾向。要加快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探索建立創業板的分層管理機制,推動建立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和創業板、主板之間的轉板機制和退市機制,讓各級市場之間建立起有機的聯系。加強非上市公司股權動態轉讓的制度建設,完善創業風險投資政策環境和退出機制,支持證券公司直投子公司、信托公司直投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專業子公司等投資非上市科技企業股權、債權資產,為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給予創新投入和科技金融服務機構更大力度的稅收優惠。”馬蔚華委員建議,鼓勵企業主體加大創新投入,完善企業研發費用計核方法,調整目錄管理方式,擴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政策適用范圍,并對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科技創業服務機構、科創類投資機構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在此基礎上,可放寬注冊門檻,對有限合伙制科創類股權投資企業的有限合伙人、持股團隊及個人提供相應的稅收優惠。
“我們還要支持各級政府建立技術創新引導母基金。實踐證明,在政府引導資金的支持下建立市場化投融資平臺,是引入民間資本的重要保障。通過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改革創新財政科技資金的投入方式,將科技企業的補貼資金作為引導資金,吸引社會資本成立科技產業基金進行股權投資,以全面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創新動力和創造活力。” 馬蔚華委員最后建議,優化金融支持技術創新的生態環境。大力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完善企業征信體系??捎烧疇款^整合各方資源,建立健全全國性的信息共享平臺,以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同時完善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建立知識產權質押、交易、處置全流程流轉機制。
以中國職教4.0促中國制造2025
對我國經濟來說,高素質制造業人才最缺。雖然中國制造已經走到了全球制造業的前沿,但要實現工業化向智能化的轉型升級,還必須有與此相適應、相匹配的新型職教體系的引領、推動和保障。這種新型職教體系,可稱為中國職教4.0。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院長周漢民說。
“100年前,我們的前輩黃炎培先生聯合教育、實業界人士,以‘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為宗旨,篳路藍縷、殫精竭慮,創建了中華職教社,有力地推動了當時的全國性職業教育。按當下習慣說法,這種引領、服務于我國民族工業的職業教育,可稱之為中國職教1.0?!敝軡h民委員分析說,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面對層層封鎖,我國從無到有,建立了以國有企業為主的自主制造體系,同時建設了與此相適應的,以企業、行業為主的多層次的職教體系,可稱之為中國職教2.0;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通過引進消化,從小到大,形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制造體系,同時形成了以社會辦學、政府支撐為主的大眾化、普及型、服務型、全球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這可稱為中國職教3.0。
從數量看,我國當下的職教院校達13300多所,在校生超過3000萬人,每年畢業超過1000萬人,形勢喜人。但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智造”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看,還遠遠不能滿足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有人說,“21世紀,人才最貴”,而對我國經濟來說,高素質制造業人才最缺。周漢民委員認為,中國職教4.0應該具備以下基本特征:1.目標清晰:為“中國制造2025”服務;2.主體多元:企業為主,高校、政府、社會共同參與;3.辦學理念:開放共享、理工融合、腦手兼顧、高質高端;4.師生組成:有志于“中國智造”事業的專業人員群體;5.教學要素:立足自主、行業協同、廣征博引。
如同一切事物發展規律一樣,產業和職業教育越向高端發展,其結構越復雜,對協同的要求越高。而從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歷程特別是當前職教現狀看,雖體量巨大,但機體老化、反應遲鈍、動作緩慢,其病根主要還是理念和體制問題。一是制造業對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認識不足,理工科大學發展重視不夠;二是對制造業由工業時代向智能時代轉型的緊迫性認識不足,機器人等新興產業教育培訓體系起步艱難;三是職業教育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認識不足,“智造”產業前端職教資源配置一空二白;四是政府、高校、企業、社會資源要素整合受到多重限制。
“產業發展和技能教育原本應該是相互連通的,就像我們通常所說的‘任督二脈’原本是相通的,1.0版職教體系中,教育家和實業家常常是一體的。但后來,只看到產業產生的直接效益,而忽視了教育的間接效益,再加上仿蘇式的體制機制,人為割裂了產業和職教的紐帶,由此導致了‘任督二脈’的阻隔,職業教育和產業發展的聯系日趨貌合神離,職業教育對產業發展的引領、推動、服務功能不斷弱化,最終引發了產業和教育各行各業人才長期短缺的嚴重局面?!敝軡h民委員說。
周漢民委員認為,充分認識職業教育理念和體制機制缺陷,可以從“解剖麻雀”開始。有一家已經初步具備機器人生產要素整合能力的企業,因急需人才而嘗試建立機器人專業的職教網絡,企業的工程師能干會說,但不會編教材,不會規范上課;企業有設備,但缺少教育場地和教育設施。為此,企業主動到高校尋找合作,上門后發現,吃慣了“皇糧”、寫慣了論文的高校教師對工程師們不屑一顧,學校領導更是顧左右而言他。過去,企業尋找高校合作,只要搞定校長就OK,如今,要搞定一套領導班子,合作之難,難于上青天。
“企業和學校合作如此之難,產業和職教兩大體系的協同之難可想而知。但是,打通產業和職教、企業和學校之間的‘任督二脈’,是‘中國制造2025’能否成功、兩個‘百年夢’能否成真必須解決的難題,其關鍵和難點是校企合作,職教4.0建設的關鍵是破除校企之間的重重阻隔,實現校企深度融合?!敝軡h民委員最后建議,解決這一難題,無非就兩件事:一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二是建立暢通有序的人才流動管道。前者需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后者需要發揮好政府在體制機制建設中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