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發布時間:2015-12-22 08:52:38瀏覽:556
地質人員隨機給出3個關鍵詞,地質調查智能空間平臺瞬間從1萬多檔地質資料成果中挖掘出數千條關聯信息;隨便提供一個地理坐標,就能從資料中挖掘出坐標及相鄰地區地質體信息、已開展的地質調查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這是12月15日~17日,記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信息中心參加非結構化、碎片化地質大數據挖掘技術論證與現場觀摩會時看到的一幕。
這一幕,源于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李超嶺團隊開發的地質調查智能空間平臺智能感知服務框架。為實現智能感知服務,李超嶺團隊開發了非結構化、碎片化地質大數據挖掘技術,以及地質調查物理空間和信息空間智能疊加兩大核心技術,為實現知識支撐由簡單的地理位置感知向語義感知轉變奠定了基礎。
在新疆1萬多檔非結構化地質檔案數據的驗證中,智能感知服務框架構建了數據存儲組織模型,實現了對非結構化地質數據的一體化管理,對多樣化、碎片化數據進行了可視化表達,通過演化挖掘形成新的知識發現。在西藏5000多米的實地驗證中,平臺可根據野外地質人員請求,自動將數據挖掘形成的知識發現實時傳到地質人員手機上。
與會專家觀看演示后認為,這一框架的形成,標志著我國地質信息化工作已由“網格”、“云”初步進入大數據時代,可為地質調查工作提供更有效的支撐,有望助推我國野外地質調查工作由經驗型調查向智能地質調查轉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