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發布時間:2022-09-08 12:02:28瀏覽:1774
自然資源部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海洋水合物工程地質風險評價研究取得新進展,該研究揭示了沉積物-水合物晶粒之間的界面作用力演化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能源領域頂級期刊《Fuel》雜志(1區,影響因子8.035)。
滲漏型水合物是重要的海洋天然氣水合物系統,水合物通常以結核狀、脈狀、塊狀等形式賦存于沉積物中,這些水合物單體與其包覆沉積物之間的界面作用力,是評價滲漏型水合物系統的潛在工程風險和地質災的關鍵。據此,研究人員利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合物-沉積物界面作用力測試技術,用冰作為水合物替代物,分別研究了純水合物塊體、飽和水合物的砂質沉積物及飽和水合物沉積物-純水合物單體接觸面的力學性質,提出了上述三者在不同應力條件下的潛在破壞模式。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構建了滲漏型水合物的“樹狀”分布模式,即認為滲漏型水合物通常不會單獨存在,而是與擴散型水合物相伴相生;飽和水合物沉積物-純水合物單體接觸面的力學穩定性隨著剪切速率的增大而降低。
近年來,課題組構建了涵蓋微米-亞微米-厘米-米級別的水合物工程地質風險評價成套裝備體系,利用實驗模擬輔助數值模擬的研究思路,揭示了不同類型的海洋水合物儲層的破壞機理、演化模式和主控因素,為海洋水合物開發的地質風險承載力評價提供了重要支撐。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石化工程技術研究院、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聯合研究團隊共同完成。(中國礦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