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發布時間:2020-01-06 14:12:54瀏覽:1724
扶貧要“輸血”更要“造血”,科技扶貧是提升“造血”功能的有效途徑。2019年,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發揮專業優勢,運用科技的力量為定點幫扶的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脫貧攻堅賦能,點燃振興火種,插上智慧翅膀。
專家支招,推進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
初夏季節,張家川縣劉堡鎮窯兒村,梁梁峁峁,溝溝壑壑,到處都是長勢喜人的烏龍頭樹。烏龍頭樹頂端的紫紅色“彈頭狀”幼芽可以食用,口味清脆、味美可口,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多種氨基酸,是藥、菜兩用的名貴山野菜,被譽為“天下第一山珍”。烏龍頭樹可以自繁,并可連續多年采收利用,一年可多次采摘。“烏龍頭樹進入收益期每畝大約能產幼芽200斤左右,收入2000~4000元,進入盛產期年畝產量可以達到600斤以上,收入6000~10000元,比外出打工強多了……”村民們算了一筆賬,種植烏龍頭,戶戶的責任田將變為群眾不出村的“綠色銀行”。這個曾經土地撂荒嚴重、主導產業缺失的貧困村莊,如今成功開辟了一條特色致富道路。????在張家川縣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中,烏龍頭種植是重頭戲,正日漸成為該縣高寒陰濕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新興產業。
張家川縣大力發展烏龍頭產業的過程中,當然少不了總局的科技專家。今年5月13日,根據縣農業農村局的需求,江蘇地質礦產設計研究院專家組一行四人,到張家川縣烏龍頭生產基地實地考察,為打造張家川縣農業特色產品品牌助力。????專家組深入劉堡鎮窯兒村、馬鹿鎮寶坪村、縣農業農村局、縣自然資源局,聽取情況介紹、現場調研、走訪群眾,就烏龍頭產業詳細考察調研,并對當地土質、烏龍頭根莖葉等進行了現場采樣抽檢,開展烏龍頭生長環境適應性及其品質特性研究。
專家們認為,張家川縣屬溫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都非常適合烏龍頭栽培和種植,有著良好的自然環境優勢,應大力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全面提升質量標準、基地建設和農產品生產加工水平,構建品牌農產品營銷體系。????時隔4個月,江蘇研究院承擔的“甘肅省張家川縣特色作物烏龍頭生理特性及土壤適宜性評價”項目順利完成,并通過階段性驗收。行業內3位專家對項目的研究意義、取得的成果及工作質量給予了充分肯定,建議進一步深入系統開展適生區土壤地球化學、烏龍頭生長特性及產品特性研究,挖掘張家川縣烏龍頭產品開發優勢,為申報“三品一標”優質農產品提供科學依據,助力張家川精準脫貧,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據悉,修改定稿后的報告已于9月10日贈送給縣里。該項工作對烏龍頭申報國家地質標志產品具有重要作用,將助推張家川農產品品牌建設,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發揮優勢,助力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
盛夏時節,張家川縣山巒披綠,麥浪滾滾,田野里一片繁忙景象。由北向南流淌的張棉河,如同一條流動的彩帶,一頭連著上游大山,一頭系著石峽水庫。夾在兩山之間的石峽水庫,宛若一面鏡子,陽光照射下,山水相映,波光粼粼,美如畫卷。
石峽水庫不僅“顏值高”,還是張家川最重要的水源地之一,為當地10個鄉鎮近18萬農村居民提供飲用水。
水是生命之源,飲用水源地更需保護。2018年年底,張家川縣政府發函請求總局發揮專業技術優勢,盡快協助該縣編制石峽水庫飲用水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工程方案。
總局領導高度重視,迅速安排中化地質礦山總局陜西地質勘查院組織人員趕赴現場進行踏勘,開展石峽水庫飲用水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工程。隨即,陜西院在對石峽水庫飲用水水源地水文地質環境條件、污染現狀及特征進行深入調查的基礎上,根據當地社會經濟和水源地保護需求,本著“優質、務實、高效”的原則,編制了工程方案。
在2019年5月25日召開的方案評審會上,行業內5位專家在聽取了編制情況匯報后,認為方案合理、措施可行,符合石峽水庫水源地保護要求,為政府部門進一步做好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提供了決策依據,一致同意通過評審。7月16日,修訂完善后的報告建議書贈送給縣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項民心工程的開展,對于做好石峽水庫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加強張家川縣生態文明建設,助力脫貧攻堅意義非凡。
實現脫貧攻堅和生態保護的雙贏,是總局開展科技扶貧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未來,總局將繼續發揮專業技術優勢,創新方式方法,讓張家川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城更美,繪就張家川生態文明的美麗畫卷。
科技力量,為群眾撐起安全“保護傘”?
張家川縣地處隴西黃土高原與六盤山山地的過渡地帶,境內地質構造復雜,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常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且危害嚴重。開展地質災害綜合防治規劃工作,對防治地質災害、保護全縣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張家川縣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強礦山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力度,積極實施不穩定斜坡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總局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地質勘查企業集團,在助力張家川縣地災治理方面自然是義不容辭。
隨著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增加,張家川縣原有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已不能滿足防治工作的要求,需及時修編。在收到縣自然資源局上報的報告后,縣政府于2019年6月14日向總局發函請求組織所屬單位協助當地修訂完善全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在收到文件后,總局領導高度重視立即批示有關單位進行對接落實,8月24日中煤地質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地質調查分公司派專家到縣里進行溝通協調。9月10日該公司與張家川縣自然資源局簽訂了《張家川縣地質災害綜合防治規劃》修編合同。
在充分收集已有資料,分析研究全縣地質災害時、空、形、害特征和形成機制的基礎上,北京地調分公司以遙感解譯、地面調查、測繪和工程勘查為主要手段,開展了張家川縣全縣范圍內已有206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核查工作,基本查明區內地質災害及其隱患點分布、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和發育特征,并對其危害程度進行評價,圈定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危險區,并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建立健全群專結合的監測網絡,為防災減災提供基礎地質依據。按照科學規劃、經濟合理、安全可靠的要求,提出了適宜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11月底,《張家川縣地質災害綜合防治規劃(2019年—2029年)》編制完成并送交縣里。該規劃將為張家川縣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社會資產和群眾生命安全撐起“保護傘”,有助于創造更加安全穩定的社會局面和投資生產環境。
根據縣里的需求,總局還安排水文地質局專家于8月8日至9日實地調查了張家川縣地熱資源發育情況,隨后迅速編制了《張家川縣地熱資源條件論證研究報告》,并于9月10日將報告贈送給縣里(報告市場價值10萬元);江蘇地礦研究院和張家川縣農業農村局開展了結對幫扶,在張家川縣成立了江蘇地質礦產設計研究院甘肅分院,實現“遠水”解“近渴”,打通科技興農的“最后一公里”。
科技扶貧既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也是精準扶貧的重要發力點。一年來,總局充分利用在資源勘查與開發、生態與環境、地理信息、地質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專業優勢,精準施策,按下了脫貧的“快進鍵”,為張家川縣提供“彎道超車”、持久發展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