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發布時間:2021-05-25 14:44:55瀏覽:2715
2021年3月26日,廣東省應急管理廳與廣東省有色礦山地質災害防治中心(簡稱“地防中心”)簽署了地震和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技術支撐單位戰略合作協議。
自1993年6月成立以來,地防中心在地質工作改革的過程中,進行著艱辛地探索,如何從單一的地質找礦轉向大地質服務?通過不斷探索,他們確立了集中力量把地防中心打造成為南粵民生地質先鋒的目標,并對內實施 “事企相對分離”機制。他們在管理廣東金東建設工程公司外,還新成立了廣州新時代生態環境有限公司。同時,他們還制定了建設“三軍”(即省地質災害防治主力軍、污染防治攻堅戰生力軍和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先行軍)的戰略發展目標。
水文地質調查
地災防治主力軍
1999年9月初,京珠高速公路廣東段靠椅山隧道發生重大塌陷事故,震驚全國,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跟蹤報道。地防中心臨危受命,緊急投入搶險工程,開創了地防中心有史以來在同一地段施工的機臺、人員最多的大密度施工新紀錄。經過106天的日夜奮戰,施工鉆孔504個,進尺27000多米,注漿1580噸,圓滿完成搶險任務,從此贏得了社會聲譽,提高了知名度。
隨后,地防中心承接了長江三峽庫區建設的一項配套工程——重慶市巫山縣新城庫岸整治工程,這是當時全國地災治理重點項目之一。治理后的龍譚溝岸經受了三峽庫區蓄水和雨季的考驗。
2003年,廣東省最大滑坡群治理工程——和平縣東山嶺大型滑坡群防治工程在全省進行公開招標。地防中心憑借著良好聲譽和過硬的技術脫穎而出,一舉中標。該滑坡群嚴重威脅到附近2000多名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被列為省重點工程。項目實施后,受到省市領導的高度關注,并被中央和省主要媒體跟蹤報道。經過一年緊張施工,徹底解除滑坡群對居民的威脅。同時,他們把地災治理和經濟、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在山頂建成了一個集文化、旅游于一體的“陽明公園”,成為當地標志性旅游景點。項目獲得省地質局科學技術成果一等獎。
心中有了信念,行動就有了方向。多年來,地防中心充分發揮專業技術優勢,主動擔當作為,協助新興、茂名等地政府部門開展地質災害險情調查、隱患排查、應急處置、搶險救災等工作。僅2018年至2020年期間,就先后完成地質災害評估勘查設計與施工項目250多項,其中頗具影響力的項目有珠海市第二中學后山邊坡危巖體崩塌地災隱患點應急治理。該坡體分布27個危巖體(群),單體最大達2000多立方米。金東公司總工程師馬新軍帶領技術團隊進行技術攻關,采取冷爆破技術在巖石上炸開裂縫。他們首次采用切割分解方式,破解清運石方量約5000立方米,保障了該中學4500名師生及周邊居民的人身安全。
2018年6月8日,受4號臺風“艾云尼”的影響,廣州市黃埔區保利林語山莊會所后山,出現多處山體崩塌地質災害,坡腳住宅樓居民82人緊急撤離避讓,威脅住戶81戶300余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地防中心承擔完成了林語山莊崩塌、滑坡地災勘查與施工任務,避免潛在經濟損失約2.5億元。同時,該項目在勘查過程中,創新設計的野外孤石調查工作標準,成為了廣東省內孤石調查工作范例。
2019年10月,地防中心中標河源市龍川縣地災治理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總承包(EPC)項目,造價2.88億元,涉及龍川縣14個鄉鎮 34個地災隱患點。
為盡快消除地災險情,地防中心組織人員夜以繼日地工作,兩個月就完成了34個治理點共計126份勘查設計和施工圖紙報告。同時,與地災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簽訂合作協議,自主投入資金采用EPC+科研模式,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并確定了《廣東省龍川縣丘陵山區降雨型滑坡泥石流鏈生機理與生態化防治研究》《廣東省龍川縣降雨型滑坡泥石流災害精細化監測預警技術研究及其示范》科研課題,整體提升項目的經濟、技術和社會效益。
污染防治生力軍
2010年,由地防中心編制完成的《廣東省首份礦山地質環保治理方案通過審查》,對促進該省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有著重要意義。
2013年,地防中心承接了廣東省大寶山多金屬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同時,又投入資金與華南農業大學合作開展《廣東省大寶山金屬礦礦區排土場土壤改良及生態恢復試驗研究》課題。經過項目團隊的多種試驗,最終采用“原位基質改良+直接植被”生態修改技術,通過調控微生物群與控制產酸的微生物類群,柔性改良土壤結構。同時,重建人工或半人工的生態系統,穩定、降低重金屬遷移,實現源頭控制重金屬污染,成功使區域植被的整體覆蓋率達95%,達到了治理礦業廢棄地污染的目的。
從完成省內第一份治理恢復方案,到土地復墾和水土保持方案的編制,在不斷地摸索總結中,地防中心技術服務能力一步步提升,專業領域進一步拓展。地災中心領導將地質工作與污染防治工作有機結合,發揮地質優勢,加大在礦山生態修復,土壤、地下水污染調查修復等方面的力度,先后開展了大寶山多金屬礦、凡口鉛鋅礦、韶關瑤嶺鎢礦等多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以及韶關、東莞、汕頭等市地下水污染、水文地質調查等工作,為廣東省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起到了積極作用。
2019年,中心承接了近年來廣東省最大的水文地質調查項目——東莞市某地塊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系統調查階段地質和水文地質調查。項目合同額5000多萬,調查范圍4500畝。項目工期短、任務重、標準高,工作條件艱苦,且涉及物探、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環境損害鑒定、檢測等多個專業學科。
2020年4月,地防中心又成功中標韶關市地下水污染調查評估及污染防治區劃項目,該項目旨在為韶關市政府科學制定地下水保護措施,保障粵北生態屏障提供技術支撐。
生態文明建設先行軍
地防中心努力在自然保護區規劃、綠色礦山、地質(礦山)公園、地熱調查、城市地質等領域發揮積極作用,參與申報建設了仁化凡口、韶關大寶山、茂名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丹霞山、湖光巖、南雄恐龍省級地質公園,江門新會泰盛石場、連平縣鋸板坑鎢錫多金屬礦國家級綠色礦山等20余處;完成9處地質遺跡調查與規劃工作,開展了陸河、新興、惠州等地12項溫泉之鄉申報和地熱調查工作。同時,積極參與協助地方開展地質地學科普宣傳和研學工作。
2012年,地防中心成立地質遺跡研究所,所長許龍任帶領一群年輕人先后參與完成了南雄恐龍省級地質公園申報、建設。期間,他們參加各種業務技術培訓,提升技術能力,從新興的無人機技術到國際上廣泛使用的地理信息軟件Arcgis,從原來局限于地質遺跡保護工作到開展地質災害勘察設計工作,再到開展地質科普、地質遺跡規劃、生態修復等工作。
2017年12月28日,廣東南雄恐龍省級地質公園迎來揭碑開園。而南雄恐龍省級地質公園從地質公園的申報、規劃與設計方案,到配合公園管理處完成主碑廣場建設、公園勘界設立、博物館布展、地質遺跡保護、區內地質災害治理和國家地質公園申報研究工作都是由地防中心完成的。
2019年,首屆廣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表彰大會在珠海舉行,會上發布了廣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范例名單。由地防中心編制申報參評的“凡口鉛鋅礦礦山綜合生態修復項目”榮獲十大范例之首。
地防中心實施的龍川EPC項目,在項目設計、治理過程中創新性地引入生態治理理念;在與中科院地理所開展“美麗龍川”發展戰略與實施規劃子項目“美麗龍川”基礎調研的基礎上,積極把“生態修復”的理念融入治理的全過程。他們從施工工程控制、棄土棄渣處置等方面,減少對坡體、水體、空氣環境和生物的影響,助力龍川打造“美麗中國(龍川)示范縣”,也為粵東地災防治生態化治理提供了典型范例。
眺望前方的奮進路,地防中心將堅持改革創新,加快轉型步伐,奮力譜寫新時代地質工作新篇章。
網站編輯:宮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