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能源“減煤”“脫碳”的過程中,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正強勢突起,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向綠色低碳的轉變,正推動著一場能源革命的進行。業內預計,“十四五”時期,中國可再生能源與傳統能源的“較量”將迎來拐點。
作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能源發展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改善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保障。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加快推進,大幅削減各種污染物排放,有效防治水、土、大氣污染,顯著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等,都要求能源與環境的綠色和諧發展。
2020年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官方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中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正逐步提高。2019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為15.3%,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比為42%、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為32.7%。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低碳經濟研究院院長何建坤日前對記者表示,現在中國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整個發電量的32%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將達到45%-50%;2035年后,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將超過化石能源。到2050年,中國將接近實現碳中和,所以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將達到90%左右,電力系統將以非化石能源為基礎。
業內人士認為,為了減少碳排放,優化環境和實現溫控目標,“脫碳”將成為中國能源革命的有效路徑。非化石能源將成為“十四五”能源增量的主體。
何建坤提出,中國現在還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階段,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能源消費還會不斷增加?,F在的能源結構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為主,所以,能源消費增加也就意味著二氧化碳的排放會不斷增長。要實現中國在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的目標,新增能源需求必須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來滿足。
而加快推進能源革命,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面臨著現實困難與挑戰。水能、太陽能和風能的供能受日照、天氣、季節等自然條件影響,能否穩定入網提供充足穩定持久安全的電力供應,成為能否替代傳統能源的關鍵。
何建坤坦言,中國要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只有短短的30年時間,要在比發達國家更短的時間內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中國每年碳排放下降的速度和減排的力度要比發達國家大得多。
何建坤說,大量可再生能源上網為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帶來挑戰。因此必須解決好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供電每天的高峰低谷調峰,以及季節性調峰,要發展智慧化的互聯網,必須加強氫能、儲能等技術手段的應用。
儲能是可再生能源真正成為主流的必要條件。而這種儲存必須足夠可靠,否則無法取代目前只有化石燃料和核能才能提供的持續性電力供應。
“當前氫能、儲能等技術手段有,但要系統解決技術障礙、降低成本還需要一個發展過程”,何建坤說。
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李雋預期,“十四五”時期,中國能源轉型將進入增量替代階段,煤電“踩剎車”,清潔能源“踩油門”。2025至2035年,能源轉型將進入存量替代階段,煤電加速退出,清潔能源和電能將分別成為生產側和消費側的第一大能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