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發布時間:2017-11-29 15:27:31瀏覽:643
黨的十九大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目標冠以“美麗”二字,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內涵和基本方略重要內容,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建成美麗中國的政治考量、戰略抉擇、堅定決心和信心。國土資源部門必須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全面加強生態國土建設,為加快形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作出應有貢獻。
充分認識生態國土建設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國土資源包括土地、礦產、海洋等自然資源,具有經濟、社會、生態等多重屬性和功能,是國家基礎和戰略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和空間載體。生態國土建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處于基礎和優先地位,意義重大,任務艱巨,使命光榮。
生態國土建設是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舉措。黨的十九大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基本方略之一,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新境界。國土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領域、關鍵環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系統謀劃、統籌推進生態國土建設,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新的貢獻。
生態國土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支撐。黨的十九大確立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并把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內涵。國土資源工作肩負著“為民族謀復興”提供資源保障和生態產品服務的雙重功能。生態國土建設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的方針,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關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物質基礎、提供良好生態環境。
生態國土建設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觀要求。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加強生態國土建設,就是要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判斷,著力解決國土資源領域存在的重開發輕保護、空間布局不合理、資源利用總體粗放、生態破壞嚴重等突出問題,在保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資源的同時,努力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和服務,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國土建設的重要實踐和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土資源工作認真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部署,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盡職盡責保護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盡心盡力維護群眾權益”的工作定位,大力推動國土資源綠色發展,為生態國土建設積累了實踐經驗。
耕地嚴格保護開創新格局。貫徹“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的要求,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確立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耕地保護新格局,構建管控、建設、激勵多措并舉的耕地保護新機制,形成“明責任、算大賬、差別化”的耕地占補平衡新方式。全國劃定永久基本農田15.50億畝,超過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15.46億畝保護目標,并實現上圖入庫、落地到戶。劃定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9740萬畝,同生態紅線、城市開發邊界一起構成城市建設生態屏障。
資源節約利用取得新成效。堅持最嚴格節約用地制度,實行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十二五”期間,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下降24.2%,單位固定資產投資建設用地下降58.4%,整治閑散建設用地233.7萬畝,改造城鎮低效用地150萬畝。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明顯提高。發布石油、天然氣、煤炭等33個重要礦種“三率”指標。黑色金屬礦產回采率提高5.7個百分點,有色金屬普遍提高1~2個百分點。建設40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示范基地,盤活了一大批低品位、共伴生、難利用資源。
綠色勘查開發實現新突破。正確處理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決退出自然保護區內破壞生態環境的礦產勘查開發項目。加快實施深地探測、深海探測、深空對地觀測和土地工程科技“三深一土”國土資源科技創新戰略。更加注重清潔能源和戰略新興產業礦產勘查開發,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深海進入、深??睖y、深海開發等關鍵技術實現歷史性突破。頁巖氣勘查開發實現重大突破,探明地質儲量位居世界前列。新發現一批鈾、錳、金等世界級超大型礦床。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新增資源儲量最多的時期,也是在開采消耗持續加大情況下實現保有資源儲量普遍增長的時期。
國土綜合整治再上新臺階。大力推進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建成高標準農田4.8億畝,新增耕地2400多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13萬畝,整治后的耕地質量平均提高1~2個等級,新增糧食產能約440億公斤。建成國家級綠色礦山661個,形成一批煤炭資源綠色開采、金屬礦山資源綜合利用、非金屬礦山綠色發展新模式?;謴椭卫淼V山地質環境面積80多萬公頃,解決一大批礦山歷史遺留的地質環境問題,有效提高了礦山土地綜合利用價值。完成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地質災害防治取得新進展。始終把防范地質災害作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生命工程”來抓,出臺《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基本查明全國地質災害現狀,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實現地質災害隱患點全覆蓋。建立31個省級、179個市級、990個縣級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和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1120個。成功預報地質災害6561起,避免人員傷亡31.6萬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57.4億元,有效維護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改善了生產生活生態環境。
自然資源管理形成新機制。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按照中央《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出臺《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辦法(試行)》《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辦法(試行)》等自然資源管理基礎性制度,形成一批頂層設計、政策文件、試點示范等改革成果,為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生態文明制度、推動綠色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立足新時代努力開創生態國土建設新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面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總體形勢,生態國土建設必須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樹牢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增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自覺性,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貫徹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按照源頭保護、高效利用、系統修復、改革創新的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要求貫穿于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全過程,系統設計和整體推進生態國土建設,努力開創生態國土建設新氣象新境界,在國土資源領域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全面落實和完善用途管制制度,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著眼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落實區域協調發展和主體功能定位的要求,組織實施《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年)》,全面編制省級國土規劃,自上而下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將土地用途管制擴大到所有自然生態空間,推動形成集疏適度、優勢互補、集約高效、陸海統籌的國土集聚開發空間格局。及時啟動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加快推進村級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和實施,建立健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
強化國土資源源頭保護,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綠水青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綜合運用管控性、建設性和激勵性措施,推進國土全域分類、分級保護。完善自然生態空間管護制度,堅持生態紅線以內自然生態空間嚴禁占用、生態紅線以外自然生態空間限定使用。牢牢守住耕地紅線,繼續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調整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嚴格控制對未利用地的開發。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與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一起形成生態安全屏障。堅決退出自然保護區內破壞生態環境的勘查開發項目,建立健全退出項目公平合理補償機制,按照不欠新賬、還清舊賬的要求,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堅持陸海統籌,強化海洋生態空間保護,健全完善海洋保護區網絡體系,推動海洋強國建設。
貫徹節約優先方針,推進國土資源高效利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按照嚴控總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高效率的原則,加強資源利用全過程管理。堅決落實最嚴格節約用地制度,繼續實行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全面實現“十三五”期間單位GDP建設用地下降20%的目標。嚴格執行重要礦種“三率”指標,牢牢守住影響全局的能源、大宗礦產和戰略新興產業礦產資源供給底線。編制海洋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制定實施涉海產業用海面積控制標準,實行集中適度規模開發。
實施國土綜合整治,增強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堅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建立以主要城市化地區、農村地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礦產資源開發集中區及海岸帶為重點的“四區一帶”綜合整治格局,針對性采取城市低效用地再開發、農村土地整治、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海岸帶治理等措施,積極推動退耕還林還草,大力加強綠色礦山建設,聯動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修復。完善多元投入機制,分區域實施國土綜合整治重大工程,因地制宜恢復國土生產、生活、生態功能。
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為生態國土建設注入新動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點圍繞“向地球深部進軍”,以深地探測、深海探測、深空對地觀測和土地工程科技“三深一土”科技創新戰略為牽引,加快構建“空、天、地、網”一體化國土空間監測技術體系,推進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的基礎信息平臺建設。著力研發耕地質量提升、荒廢土地利用等工程化、生態化技術,推廣應用對生態環境無擾動、易恢復的勘查開發技術。加快地質找礦理論、技術和管理創新,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推動戰略性新興礦產勘查取得更大突破。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成果,提升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質量和水平。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夯實生態國土建設制度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提供可靠保障。認真清理國土資源領域與生態文明建設不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加快立改廢釋。按照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三個統一”的要求,依據《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以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自然資源產權、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為重點,持續深化自然資源管理制度改革,積極支撐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體制改革,努力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體制機制保障,加快推進國土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