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發布時間:2024-05-11 09:20:20瀏覽:1671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品牌“三個轉變”十周年。作為地質勘查國家隊、生態建設先行軍、礦山應急救援主力軍,總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1158”發展戰略,踐行“地質立本、科技賦能”理念,著力構建“一體四翼兩培育’產業發展格局,持續增強核心功能,培育核心競爭力,提升總局品牌價值,擦亮“中國煤地”品牌的“國之大者”責任擔當。
今天是第八個“中國品牌日”,小編收集整理了總局一批頗具影響力和認可度的團隊品牌、項目品牌和技術品牌(排名不分先后)。
一、團隊品牌
(一)中化局山東院境外項目團隊
該團隊始建于1997年,先后完成了200余個中央勘查基金及社會項目,在非洲、美洲、東南亞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地質勘查、工程勘察、物探、測繪和水井施工,以科學化管理、規范化運營為核心,鍛煉培養了一支思想創新、素質過硬、境外經驗豐富、專業涵蓋齊全、專業技術出眾的人才團隊,憑借20余年扎實的境外地質工作和“重合同、守信譽”的服務理念,打造了境外地質工作特色團隊品牌。
(二)浙江局勘查院煤炭質量檢測團隊
該團隊充分發揮煤炭質量檢測優勢,聚焦“雙碳”市場,在保障煤炭工業綠色高效安全發展中找準定位,堅定“做好煤炭這篇大文章”的使命和職責,始終堅持“公正、準確、可靠、及時”的質量方針,扎實做好浙江省及周邊省份的煤炭碳元素檢測服務。每年組織開展煤炭采制化培訓班,著力提升全省煤炭檢測從業人員技術實力。團隊所在企業2023年成功入選浙江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三)廣東局地下空間綠色施工團隊
該團隊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綠色施工技術、設備和工藝的推廣應用,在地基與基礎工程技術研發方面,先后進行了鉆孔樁籠式硬質合金鉆頭的技術改造與應用、地下連續墻軟件設計開發與施工工藝、擴底樁技術、擴大頭錨索、基坑支護止水、地鐵上蓋施工等先進施工技術和工藝的研發。團隊所在企業通過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和廣東省地下空間綠色施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認定,助力持續提升“中煤江南”品牌價值。
(四)青海局青海省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青海中煤隊
該團隊堅持以加強地質災害應急救援能力為中心,以提高專業化隊伍擔當和力量為目標,被青海省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委員會授予了“青海省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隊”稱號。多次響應青海省應急廳、自然資源廳工作部署,開展排查、救援、監測預警、應急演練等工作。參加了“5.22”瑪多地震應急調排查、柴達爾煤礦冒頂事故應急調排查監測、“1.8”門源地震應急調排查、“8.18”大通山洪災后排查,組織了應急演練、宣傳講座,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政府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和科學決策,最大限度的保障了人民財產安全。
(五)航測局遙感新技術綜合應用科技團隊
該團隊成立于2021年,立足煤航遙感發展戰略需求,瞄準科學研究前沿,通過自主科技創新和技術研發,形成一批原創性科技成果。2024年為華電煤業集團研發的全國首個“空天地一體化礦區生態大數據管控系統”,構建了“空、天、地、深、時”五位一體的礦區生態監測體系,實現了“礦山生態問題能追溯、修復工程可管控、修復紅利可衡量”的全周期監管,助力礦山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六)地質集團國家礦山應急救援大地特勘隊
該團隊是我國礦山救援戰線上承擔全國范圍內重、特大礦山事故應急救援任務的一支特殊的救援隊伍。承攬了國家重點研發課題等10余項科研任務,打造了國務院國資委礦山安全生產與應急救援原創技術策源地等2個創新科技平臺。構建了涵蓋5大關鍵技術和12項工藝的鉆探救援技術體系。在山東棲霞笏山金礦“1.10”重大爆炸等事故救援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圓滿完成新疆昌吉州豐源煤礦“4.10”重大透水事故、“8.14”柴達爾煤礦泥漿崩塌事故等鉆孔救援任務。
(七)江蘇院“雙碳”生態科技團隊
該團隊圍繞國家“雙碳”目標和總局碳中和研究院建設,加強碳排放核算與監測、生態修復及碳匯、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等技術攻關。承擔江蘇省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監測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和徐州市可持續發展減排降碳關鍵技術研究及重大科技示范建設,獲批省級科技創新項目3項,市級科技創新項目2項,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技術保障。
(八)一勘局礦井多層位智能注漿治理科技團隊
該團隊緊密圍繞煤礦安全生產,開展“礦山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中注漿技術的研究、推廣與應用,旨在解決煤礦水害治理、固廢采空回填、保障煤礦采前與采后等具體實踐問題,突破礦山地質災害治理領域重要技術瓶頸,有效緩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能源資源約束矛盾和環境壓力。目前擁有一條煤矸石球磨制漿生產線,制定了行業新標準。
(九)二勘局印務公司團隊
該團隊在技術、設備等方面不斷創新,取得了豐碩成果,自主研發“面對面料物支付系統”和“定制品數據檢驗系統”獲得多項榮譽稱號和獎勵,實施色彩管理流程標準化,研發“印刷機超聲波雙張自動檢測”系統,將科技創新技術應用于節能減排,團隊所在單位獲得“國家級綠色工廠”和“清潔生產單位”榮譽資質。
二、項目品牌
(一)中化局西藏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邊坡復綠與土壤重構技術方法示范試驗研究項目
該項目應用成都理工大學研發的改性糯米基生態固土新材料,重構了具有“固土阻滲-熟化植生-結皮防蒸”功能的土壤層,構建了“工程結構-生態材料-生物技術”聯合生態修復技術體系,使得重構后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抗侵蝕能力、抗凍融能力和力學性質得到明顯改善,在西藏露天礦山生態修復中進行現場試驗示范,為生態脆弱區生態修復工作貢獻力量。
(二)江蘇局常州鹽穴綜合開發利用老腔改造項目
該項目在國內鹽穴綜合開發利用領域形成“三個首次”關鍵技術:首次采用鹽穴老腔再利用施工技術將原本廢棄的采鹵老腔改造成適宜儲能的地下巖鹽腔體,縮短建腔周期,降低建腔成本;首次將叢式井、大口徑定向技術應用于鹽穴儲氣庫井施工中,實現了金壇建庫地面裝備集成化、地下腔體多元化;首次形成鹽穴儲能井建設關鍵技術體系,保障了世界首座非補燃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金壇鹽穴壓縮空氣儲能系統運行安全。相關關鍵技術成果可廣泛推廣應用到我國鹽穴儲能庫建設領域,在進一步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中發揮作用。
(三)一勘局陜西澄合二礦區域治理項目
該項目通過地面多分支水平鉆孔注漿,對煤層底板奧灰地層進行注漿改造,把相對含水層改造成相對隔水層,阻隔開采范圍內地層與深部奧灰水的水力聯系,最大程度防止奧灰水威脅及突水事故發生,有效實現保水開采,為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貢獻力量。目前項目已順利竣工,治理區域面積達40余萬立方米,完成鉆探工作量2.3萬米,注漿11萬噸,釋放煤炭資源180余萬噸。
(四)地質集團吳田山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
該項目是福建省和漳州市重點項目,修復區總面積約26.5平方千米。其中,重點治理區面積約6.89平方千米,自西向東劃分為三娘區、梯坪區、東林區、東田區、新巖區5個治理區,對開采遺留的68個碴堆、52個采坑分類分項進行治理整形。
(五)陜西省白河縣廢棄硫鐵礦治理項目
以硫鐵礦開采產生的廢棄礦渣為原料,利用總局自主知識產權技術“一種地質聚合物注漿材料及其用于靜壓注漿的方法”,創新開發出可廣泛應用于封堵礦硐的KEP新材料,既解決了原有的硫鐵礦渣露天堆放產生持久酸性廢水污染環境問題,又節省了大量硫鐵礦渣固廢異地填埋、后期長期監測的支出。經統計,該工程共消耗廢棄礦渣1萬余噸作為填充原料,完成對25個礦硐的封堵,實現廢渣資源化利用“以廢治污”治理目的,取得良好示范效果。KEP新材料被生態環境部列入廢棄涉重金屬礦山生態治理先行示范技術,在全國環保行業優先推廣。
(六)中化局貴州省開陽大坪磷礦勘探項目
該項目是近三年國內探明的單一礦床規模最大的富磷礦礦床的隱伏磷礦床,也是近三年國內超深隱伏富磷礦找礦成果找礦工作的又一重大突破。另外,該項目完成了對主要充水含水層水位埋深900米,超深水位埋深抽水試驗工作,為今后礦山開采技術條件提供較為可靠的依據。累計完成鉆探工作量54970.70米,探獲磷礦石資源量約1.5億噸的Ⅰ級品磷礦石。該項目獲得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協會“非金屬礦科學技術獎三等獎(科技公益類)”。
(七)江蘇局連云港新浦磷礦采空區治理工程項目
項目實施時采取利用以往采礦留置在礦區的尾礦砂、粉煤灰等固體廢棄物,配制到漿液中的方法,原有固體廢棄物處理找到一條可行之路。據統計,整個工程共處理尾礦砂17.3萬噸、粉煤灰42.9萬噸。利用尾礦沙、粉煤灰等固廢填充采空區,既節約了工程成本,又消除了固廢對生態的不利影響。該項目總投資約2.8億元,治理面積約400 畝,充填空洞體積約 97萬立方米,完成注漿孔385個,注漿量111萬余立方米。經檢測,項目-440米以上采空區充填率達到97.2%,高于95%的設計要求。結石體強度在0.83至2.34兆帕之間,均大于0.6兆帕的設計要求,成功消除塌陷地質災害隱患。
三、技術品牌
(一)高原高寒生態地質層構建與修復關鍵技術
青海局聚焦自然地理、生態環境相似的西北區域礦山生態破壞乃至自然惡化后的各類生態環境問題的科學解決,致力于保護西北敏感脆弱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通過前期研究與工程實踐,已形成了相對系統的高原高寒生態地質層構建與修復關鍵技術等成果,鑒定評價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并獲得了青海省2022年度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二)礦山安全監測技術(“天空地井”一體化融合服務)
航測局針對煤炭非法開采識別難度大、監管工作效率低等難題,項目集成InSAR、光學遙感、微震等多種技術優勢,以煤炭產量占全國70%以上的西北礦區為主要研究區,開展了地表沉陷雷達廣域遙感快速智能識別與分級精細監測、地表損毀信息多源遙感協同精細監測、地下非法開采區微震精準定位等技術研究,并形成包括非法開采微震監管子系統、非法開采InSAR+光學遙感動態監測子系統、非法開采危害性評價子系統、非法開采監控監管可視化子系統以及自主研發的地下開采微震監測裝備等創新成果。該項目成果攻克了煤礦非法開采“難看全”“難查細”“難定位”“難監管”四大難題,實現了煤礦非法開采“查-監-管”全生命周期精準智能監管。
(三)物探院C-Seis實時監控節點地震數據采集系統
物探院為適應快速發展的物探技術需求,歷時3年攻關,研發并打造出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具有實時質量監控的C-Seis實時節點地震數據采集系統。該系統確保了節點設備在惡劣環境下(如在城市和峽谷中)也能提供可靠的定位。已成功應用于多個地震勘探和工程勘察監測項目中,采集地震數據穩定可靠,指標優于同行業水平,完全實現實時質量數據回收的目標,為實現煤礦地面和井下地震采集提供個性化設備解決方案。
(四)地熱資源利用“取熱不取水” 技術
水文局憑借自身水文地質專業優勢,深耕地熱資源勘查及開發利用領域,取得了大量技術成果。實現淺層地熱能利用規?;l展,擁有淺層地熱能多層級(100到600米)開發利用技術,深部高溫鉆探成果豐碩。原創性研發了中深層“取熱不取水”關鍵技術。專家表示,該技術在不擾動地下熱水系統實現保護性開采、提高地熱供暖換熱量方面取得系列科研成果,達到國內及國際先進水平,為地熱資源可持續發展探索了新方向。
(五)中深部煤層超大規模壓裂高效開發煤層氣技術
勘研總院在實施多個大型中深層煤層氣科研項目的基礎上,總院系統研發創造性提出基于吸附勢模型的中深部煤層含氣性預測方法,明確了研究區中深部煤層氣資源潛力;建立了中深部煤儲層可改造性評價技術方法,創新了中深部煤層氣超大規模水力壓裂工程技術體系,為中深部煤層氣效益開發提供了技術支撐。該技術在山西、陜西等多個地區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經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