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發布時間:2021-11-25 10:39:23瀏覽:3357
11月17日-18日,由總局主辦的我國礦山水環境學術研討暨國際礦山水協會(IMWA)中國國家委員會2021年高端論壇,在“中國百節之鄉”貴州凱里舉行。這是國際礦山水協會在我國舉辦的首次關于閉坑煤礦酸性廢水治理的高端論壇。
武強作主題演講
國際礦山水協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武強院士,通過視頻參加論壇并作主題演講。總局副局長、黨委委員王海寧,黔東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長杜艷,貴州省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姚彤寶,國際礦山水協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副主席隋旺華教授分別致辭??偩指本珠L、黨委委員潘樹仁出席會議,水文局局長蔣向明主持并致開幕詞。
論壇以“打造綠水青山,助力多彩貴州”為主題,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提交主題報告14份,邀請20余名國內知名專家,匯聚110余名大學、科研院所、政府部門、地勘單位等業內著名學者、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及相關領導,圍繞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所屬水文局實施的魚洞河流域閉坑煤礦酸性廢水污染治理科技創新成果和工程實踐成果展開深入交流,研討改善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助力礦山水環境治理等我國綠色發展的現實和前沿問題。
王海寧致辭
王海寧指出,總局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投身“透明地球”“數字地球”“美麗地球”建設,在保障能源安全、生態安全、生命安全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魚洞河流域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是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具體體現,對于改善魚洞河入江水質、改善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助力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和鄉村振興起到了積極作用。
杜艷致辭
杜艷代表黔東南州委州政府,對本次學術交流和高端論壇的成功舉辦表示祝賀。她表示,黔東南州正集中力量對魚洞河流域煤礦廢水污染問題進行攻堅,在總結水文局對魚洞河治理經驗的基礎上,從煤礦廢水治理的科學合理性和經濟可行性出發,確定了治理思路和技術路徑,積極推動魚洞河流域全面治理。
綜合治理后的龍洞泉青杠林苗族村寨美麗景色
據介紹,魚洞河流域污染治理項目已被生態環境部編入《地下水污染防治指南示范案例》。水文局完成的青杠林龍洞泉、下院橋頭煤礦污染治理兩個科技攻關示范工程,泉水和礦井水水質分別達到了生活飲用水標準和煤礦工業廢水的排放標準。同時,對魚洞河10個污染治理點開展綜合治理,目前河道變清10公里,全流域的污染治理已基本完成25%。
結合魚洞河流域污染治理項目,中國礦業大學武強院士、隋旺華教授、馮啟言教授等與會專家對今后深入做好閉坑煤礦酸性廢水污染治理進行了前瞻性的研討,指出了目前礦山活動的特征和產生的環境問題,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同時從礦山水文地質結構及其采動響應、關閉煤礦地下水污染防控技術路徑等方面分享了研究成果。
“水文局通過技術方法解決酸性礦井水排放引起的水環境水資源水污染問題意義重大。該項目對于解決西南地區能源供應過程中產生的液廢修復治理問題,總結出了一套有效的、經濟的、環境友好的技術方法,前景良好?!蔽鋸娫菏空f。
貴州大學副校長吳攀教授,以“基于自然營力的礦山地下水污染防治方法體系構建”為題,與論壇專家共同研討進一步推進魚洞河污染治理;中國地質調查局二級研究員張發旺,在主題報告中提出關于閉坑礦山地下水污染調查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思考;生態環境部研究員,分析了我國閉坑礦山地下水污染防治現狀并提出發展建議。眾多專家、學者結合魚洞河閉坑煤礦酸性廢水污染治理,對我國礦山水環境問題深入研討。
“這是南方巖溶泉污染治理成功首例,為我國的閉坑煤礦酸性廢水污染治理研究和實踐提供了新思路和實踐的成功經驗?!迸c會專家和領導通過論壇研討和青杠林龍洞泉、下院橋頭煤礦污染治理兩個科技攻關示范工程現場觀摩、現場交流,認為該工程取得眾多科技創新成果。其中,創造性地將煤礦防治水技術應用于閉坑煤礦酸性廢水污染治理,并采用“對流域污染機理深入研究、地質構造精細勘查、巖溶水下專業探測、污染點精準封堵”等綜合技術,龍洞泉水達到地下水III類水體標準,下院橋頭煤礦達到農業生態種植、養殖水質要求??晒┰擃I域科研、治理項目實施借鑒和推廣。
本次論壇由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水文地質局承辦,黔東南州人民政府、凱里市人民政府、中國礦業大學、貴州大學、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地質學會礦山水防治與利用專業委員會、國家煤礦水害防治綜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礦大?北京)、礦山水害防治技術基礎研究國家級專業實驗室(礦大)、煤礦水害精細探測與綜合防治工程研究中心(水文局)共同協辦。
貴州省科技廳、環境科學研究設計院、煤田地質局,同濟大學環境學院、天津大學、湖南科技大學,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巖溶地質研究所,生態環境部土壤與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監管技術中心、環境規劃院,江蘇省蘇州市水務局、地質礦產設計研究院,河北省邯鄲市水利局、環境保護學會等單位相關領導、專家及人員參加學術研討和論壇。
總局相關單位、部門負責人,以及有關科研、工程技術人員參加上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