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發布會上,自然資源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必須動員社會力量,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到在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領域。
長期以來,由于高強度的國土開發建設、礦產資源開采以及海域開發利用等影響,使我國在生態保護修復方面歷史欠賬多、修復任務重、資金壓力大,矛盾非常突出。近些年,中央財政在山水林田湖草修復工程、礦山生態修復、藍色海灣建設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中投入了一定資金,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但面對量大面廣的生態問題,還存在不足。一方面政府財力投入有限,另一方面社會資本參與不足,形成了現實的瓶頸制約。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司長 周遠波:因此我們必須動員社會力量,吸引社會資本通過各種渠道,利用各種形式,來加大生態保護修復投入。切實來提高生態系統的質量,來增加生態產品供給。
自然資源部表示,在實際工作中,由于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具有較強的公益屬性,投資回報周期長、收益低,產業發展也受到一定限制。由此影響到社會資本投入的積極性,迫切需要政策激勵和制度保障,增強市場信心和預期,培育生態保護修復市場,發展生態產業。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副司長 王磊:近期自然資源部和(國家)林草局還聯合印發了《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提出要貫徹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要求,按照誰修復誰受益的原則,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紅樹林保護修復。探索建立紅樹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還要求各地結合實際,來制定推進紅樹林生態保護修復的一些具體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