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海省就媒體報道的木里礦區非法開采召開新聞發布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青海已成立調查組進行調查核實,并將嚴格依法辦事,對核查中發現的違紀違法行為,無論涉及誰,無論涉及哪一個層級,必將一查到底,決不會姑息隱瞞。
人類要生存發展,必須向自然索取資源;同時,人類要生存發展,也必須首先保護生態環境。人類社會步入工業時代后,長期以來,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更像是一個悖論。但時至今日,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和人類思想觀念的進步,這種悖論正在逐步演變為一種和諧共生、協同發展的關系。特別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重要發展理念提出以后,我們有了全新的視角和依據來審視思考二者之間的關系。
事實:礦產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
記者對此采訪了礦產資源業內權威專家,專家表示,實事求是地說,礦產資源一經開發利用,就不可避免地對礦產地及周邊地區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多層次、立體的。
總體看來,礦產資源開發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地表環境、水文氣候、固廢物、地質條件等幾方面影響。礦山開采長期占用、破壞、污染土地,會改變區域水系結構,破壞動植物區系,引發一系列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問題,這也是礦產資源開發成為環境與發展面臨的焦點問題的根本原因。
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喇嘛罕山銀鉛鋅礦地面堆放大量碎石,植被未恢復。
具體來說,首先,礦山在建設期由于露采基建剝離及運礦道路修建、工業場地平整,會破壞當地植被,產生表土和廢土石,若處理不當,會造成土壤退化,甚至地面塌陷、開裂、崩塌和滑坡,因此,廢土石的處理是礦山建設期的重中之重。
其次,施工揚塵會造成局部地段降塵量增多,對施工現場周圍的大氣環境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施工揚塵會造成局部地段降塵量增多,對施工現場周圍的大氣環境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為減輕施工期揚塵對大氣環境的影響,需要在工業場地、離居民點較近的運礦道路等施工現場應采取遮擋措施,圍擋高度應不低于2.5 m;通過采取灑水、覆蓋等措施,使得在各工程土方作業時,達到作業區目測揚塵高度小于2 m的要求。
再次,礦山在運營期間,經常用中深孔爆破的方法采礦,不可避免會產生大量的粉塵,爆破后粒徑大的粉塵在近距離內、短時間內沉降,嚴重者,會對植被制備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此外,大型的井礦,還有可能會成為地表塌陷、泥石流災害的動因之一;有色金屬礦、稀土礦的開采,還會造成較為嚴重的酸污染、水質污染和重金屬污染。所有這些污染隱患,都需要在資源開發之前就做好處理預案,需要有過硬的處理手段作為保障。
法律:礦產開發不越紅線,資源開采科學合理
“我國對礦產資源開發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特別是在選址上,我們的底線是不破壞環境、不影響生態,”內蒙古蒙草草原生態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告訴記者:“比如我國的生態保護區、生態脆弱區和生態退化區,是禁止進行礦產資源開發的,這是紅線?!?/div>
記者查閱了我國多個相關法律法規,印證了這一說法。早在2005年,當時的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土資源部、衛生部聯合發布《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的通知,禁止在依法劃定的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重要湖泊周邊、文物古跡所在地、地質遺跡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等區域內采礦,以及嚴格限制在生態功能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地質災害易發區、水土流失嚴重區域等生態脆弱區內開采礦產資源。
2015年1月1日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三十條明確規定: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應當合理開發,保護生物多樣性,保障生態安全,依法制定有關生態保護和恢復治理方案并予以實施。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對礦產資源開采有著更為詳盡、嚴格的規定。
不可否認,由于歷史原因,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發生過不可調和的矛盾,也影響到了正常的農牧業生產,甚至目前仍有遺留問題需要解決。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植保所研究院王建國表示:“當前的礦產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正在變得越來越少,這源于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我們發展理念日漸科學化。但是毫無疑問,歷史遺留問題必須解決,目前,依靠科學技術手段和科學治理理念來解決這些問題,是必由之路。”
發展:生態優先是根本,做好修復是前提
事實上,我國對加強資源開發監管與執法力度,全面開展脆弱區生態環境監查工作,嚴格禁止超采、過牧、亂墾、濫挖以及非法采礦、無序修路等資源破壞行為的監管從未停止。從無度開采、一味索取,到過度開采、粗放發展,再到集約開采、科學發展,我國的礦產資源開發之路正越走越好。此次青海省政府的堅決表態和徹查,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發布。方案提出,對新設立礦山執行綠色礦山標準建設,生產礦山限期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不符合綠色礦山標準的礦山企業要逐步退出市場;開展露天礦山綜合整治,全面完成露天開采礦山摸底排查,對違反資源環境法律法規,污染環境、破壞生態、亂采濫挖的露天礦山,依法予以關閉。
在強化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上,作為北疆生態屏障的內蒙古也毫不手軟,采取工程、生物措施,加大礦山地質環境修復治理和地質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強化礦山開采、儲存、裝卸、運輸過程的污染防治,確保揚塵達標排放。
在內蒙古的錫林郭勒草原,科學家們更是將科技手段與礦區修復治理深度融合,以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環境問題。他們利用生態大數據分析礦山地質環境狀況,并在對水、土、氣、植被、土壤等生態本底數據進行實地調研后,開始在礦區排土場開展包括土壤改良及植物種群研究等近自然的草原生態植被修復
“我們正在開展地災治理、地貌重塑、水系構建、土壤重構、植被建植、設施設備完善、動態監測等綜合治理工作,以期實現治理區與周邊草原過渡融合,為礦山排土場生態修復提供從項目設計、科研實施到工程施工的全面參考?!眱让晒琶刹莶菰鷳B研究院院長邢旗說。
不論是中華水塔還是北疆生態屏障,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已不再是一個悖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至關重要的指導思想,正在引導和促使集約、環保的資源開發方式成為發展主流。
上一篇:提質增效是地勘企業改革與發展的緊迫任務
下一篇:
2020年煤層氣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行業發展潛力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