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發布時間:2020-05-25 09:22:00瀏覽:1306
?來源:中國礦業報 羅會江 喻秦軍
“不當‘榮譽’委員,做好‘責任’委員?!?月13日,在赴京參加今年兩會前夕,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地礦局黨委書記、局長王建明仍然在為進一步完善將提交的提案向多名地質專家征詢意見和建議。
地質工作,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先行性工作,是“前哨站”。地質工作搞不好,一馬擋路,萬馬不能前行。
作為全國基層地勘行業唯一一名全國政協委員,一年來,王建明總是力所能及地跑基層、蹲現場,了解實際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源,力求在提案中,找準黨和國家對地質工作需求的切口?!敖衲?,我是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作為百萬地質大軍的代表,圍繞地質工作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建言獻策是我不可推脫的責任。必須在地質工作這個‘前哨站’,努力當好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探礦人’,確?!ㄑ越ㄔ谛枰獣r’?!蓖踅髡f。
去年,王建明共提了4個提案,其中3個個人提案,1個聯名提案。個人提案分別是《關于充分發揮地質隊伍作用全方位服務自然資源管理的提案》、《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的提案》、《關于進一步加強地質科普工作推動生態文明不斷進步的提案》;聯名提案是《關于降低知識產權服務業企業負擔的提案》。4個提案均一次性通過提交,均收到相關部門的答復和辦理,并受到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自然資源部還專程派調研組到四川省地礦局來進一步了解情況。
大地質,小切口。問及今年關注的題目,王建明表示,和前兩年一樣,還是聚焦在生態文明建設上面?!暗刭|工作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并貫穿于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王建明說,一年來的工作實踐,體會很多,有很多感悟想說。今年,他重點關注了土地質量調查、地災防治、黃河源若爾蓋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地質遺跡保護四個方面的內容。
加強土地質量調查,夯實國土空間規劃基礎
王建明其中一個提案,與土地質量調查有關。
土地是巖石、土壤、植被、地表水和地下水等諸多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是建設生態文明、保障糧食安全、開展空間規劃等重要工作的關鍵資源要素。
近年來,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等部門發揮專業隊伍技術支撐作用,先后在全國開展了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耕地質量調查等調查評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我國土地質量的基本情況,但還存在著間隔周期太長、覆蓋面不夠、標準不一、綜合研究不足等問題。
在王建明看來,在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基礎上,開展土地質量調查評價,摸清我國土地質量“底數”,不僅是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治理水土污染問題的必要條件,也是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先行基礎,還是調整優化農業布局、發展現代農業的科學支撐,更是劃定國土空間“三條紅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科學編制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依據。
“在原有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土地質量調查,給土地做一個詳細的體檢,因地制宜,保證農業的產量和質量,做到每一塊土地宜糧則糧,宜果則果,宜草則草?!蓖踅髡f。
如何進一步加強土地質量調查評價工作?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王建明在廣泛征詢了多位專家的意見后,在提案中提出了相關建議:一是完善土地質量評價體系,建立兼容兼顧的土地質量分類、分級等標準; 二是全面部署各類土地質量調查,特別重要區域要開展更高精度的土地質量調查評價,為科學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和精準繪制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張圖”提供基礎數據;三是加強農用地質量動態監測,對農用地進行定期“體檢”,進一步摸清元素在土壤中遷移、富集的動態規律,構建土地質量動態數據庫和信息系統,推動農用土地土壤質量類別劃分和安全利用,確保農牧產品質量安全,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四是開展土地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加快摸清污染地塊開發利用總數,探索治理修復經驗,提升治理修復能力,保障土地利用安全、人居環境安全;五是強化多學科綜合研究。
其中,強化多學科綜合研究,王建明認為尤有必要?!暗匦瓮寥馈夂驐l件、環境污染、農業生產等多種因素均會對土地質量造成影響,建議開展多學科、跨學科系統研究,引導地質、農業、林草、氣象等專業隊伍充分發揮各自專業優勢進行合作研究,加強相關科技創新技術成果在土地質量提升、土壤污染治理、農產品培育、農產品安全等方面的應用與推廣。”
加強地質遺跡保護與開發利用,讓地球家園珍貴遺產更加閃耀
地質遺跡的保護與開發利用,是王建明重點關注的話題之一。
地質遺跡,是地球在形成、發展、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過程中,所保存下來的記錄和痕跡,其包含的特殊地質構造、地層、巖石、沉積、古生物化石、水文等,是地球運動的歷史檔案,不僅是人類認識自然的窗口和解譯地球演化的線索,更是珍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和獨特資源,具有極為重要的地球科學價值。
目前,地質遺跡主要以地質公園、化石保護地、典型剖面等形式進行保護,其中,地質公園最為大眾所熟悉。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包括地質遺跡在內的生態文明建設,出臺了《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指明了國家公園、自然公園的發展方向。自然資源等部門以建設地質公園為抓手,編制了全國地質遺跡保護規劃,制定了地質遺跡保護管理相關規定,有效地保護了地質遺跡。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建立了近220處國家地質公園(其中世界地質公園39處)及多處化石保護地,在保護地質遺跡、開展科學旅游、普及地球科學知識以及促進經濟、文化和生態環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從地質遺跡保護和利用現狀來看,仍存在內涵挖掘不足、有效保護不夠、資源轉化低效、開發利用欠佳、保護立法滯后等諸多問題?!痹陉P于加強地質遺跡保護與開發利用的提案中,王建明建議:
保護與開發,立法為上。制定《地質遺跡保護條例》,根據指導意見針對自然公園建設要求及當前地質遺跡保護的客觀需要,結合《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等相關規定,研究制定《地質遺跡保護條例》,指導、規范、加強全國地質遺跡保護工作;研究制定更加清晰明確的保護開發指引政策,使地質遺跡得到更好保護與利用。
同時,在強化地質遺跡調查評價和加強地質遺跡監測保護的基礎上,大力推動資源轉化。發揮地質公園品牌效應,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完善集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地質旅游、休閑度假、文化娛樂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發展路徑,打造“旅游+地質文化”為核心的特色主題村鎮和地質文化村落,支持貧困地區群眾參與村鎮、村落建設服務。圍繞地質遺跡,精準把握消費需求,大力引入VR、AR等技術,開發科考研學、山地運動、登山探險等多元化、適應不同群體的參與式體驗項目,提升地質主題旅游吸引力。
此外,加大地質科技創新投入。充分發揮公益性地質單位、科研機構、專業院校優勢,圍繞地質遺跡保護與開發、旅游地學理論創新與實踐開展科研項目攻關,推動地質遺跡監測保護、景觀成因和成景規律、景觀修復等應用型地質科技創新。
王建明特別談到,由文化旅游部組織的四川試點文化文化旅游資源大普查工作目前已取得第二批試點成果,其中發現和發掘出大量地質遺跡和地質景觀資源,十分珍貴,對下一步的開發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礎。
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提升自然災害應急及治理能力建設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蓖踅髡f,我國作為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地質災害防治總體形勢仍較為嚴峻。
數據顯示,地球內部運動處于活躍期,加之極端天氣頻繁,這種地下地上多因素的疊加,給自然災害埋下了隱患。2019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6181起,造成211人死亡、13人失蹤、75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27.7億元;與2018年相比,地質災害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增加108.4%、100.0%、88.4%?!耙虼?,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提升自然災害應急及治理能力建設,十分有必要?!蓖踅髡f。
如何加強?王建明建議,首先要加快推進地質災害風險與治理能力調查評估。從國家重大戰略安全保障出發,加強地球學科基礎研究工作,如活動斷裂帶調查分析等。建立地質災害風險與治理能力調查評估指標體系,以縣為單位加快推進調查評估,形成地質災害風險與治理能力數據庫,為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治理提供詳實的科學依據。
其次,努力變被動為主動,加快主動防控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地質災害具有隱蔽性、突發性、動態性等特征,王建明建議,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大數據中心和區域分中心,推動自然資源部門、氣象部門、地震部門、水文部門信息互通共享,實現監測數據共享共用;健全地質災害隱患點分級分類管理體系,在重點區域、重大工程建立“天、空、地”一體的地質災害識別和專業監測預警體系,實現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實時監測和預警,使防災關口前移,把被動災害治理逐步轉為主動防御。加強地質災害形勢趨勢研判,定期組織自然資源部門、氣象部門、地震部門、水文部門等會商研判,更好地發揮監測預警作用。
同時,建立公益性地災防治和應急搶險常備專業隊伍。充分發揮地勘隊伍及其專業隊伍的公益職能和在調查評價、監測預警、工程治理、應急處置等方面的專業優勢,健全地質災害調查、專業巡排查和監測常態化機制,進一步強化專家服務隊伍建設,夯實自然災害治理能力和突發災害應對能力。大力支持常備專業隊伍技術裝備現代化建設,發揮其應用型地災防治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作用。
此外,王建明還建議,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教育和科普示范基地建設和加大向地質災害多發地區的財政專項資金傾斜力度,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性強的建議,如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學習教育、探索建設防災減災科普示范基地宣傳和普及相關知識、逐步加大財政專項資金傾斜力度引導科研機構和相關企業投資防災減災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生產,以及多渠道提供防災減災應急資金保障加快制定鼓勵防災類PPP項目政策等。
開展保護修復試點,為若爾蓋濕地把脈開方
今年,王建明還提交了有關若爾蓋濕地保護的提案。
若爾蓋濕地,王建明很熟悉。大學畢業后的他,在阿壩州駐扎了18年,那里的山山水水都刻在他腦中?!叭ツ?0月,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若爾蓋濕地再次吸引了我的目光。” 王建明說。
若爾蓋濕地,位于四川北部,總面積2.87萬平方公里,生態紅線面積0.83萬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高原沼澤植被集中分布區,是黃河源國家級生態功能區、黃河重點水源涵養區,享有“高原之腎”和“黃河蓄水池”美譽。
資料顯示,若爾蓋濕地在枯水期向黃河補水占總徑流量的45%,一般季節占總徑流量的30%。受地理條件、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等因素影響,上世紀70年代后,若爾蓋濕地一度水土流失加劇,沙化愈演愈烈。近年來,國家先后投入6.3億元資金進行若爾蓋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局部恢復了一些濕地,但整體情況不容樂觀。
針對這一情況,王建明建議,首先要全面開展綜合調查評價。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以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為基礎,統一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等多門類自然資源和環境的綜合調查、評價。摸清時空分布特征,評估生態風險,找準問題成因,為加強水源涵養地的統一管理、科學保護、系統修復提供堅實科學依據和權威數據支撐。
其次,需編制若爾蓋濕地保護修復專項實施規劃。堅持規劃先行、多規合一、系統保護原則,結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規劃編制,總結生態治理經驗,配套制定實施《黃河源若爾蓋草原濕地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修復專項實施規劃》。明確水源涵養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標定位、空間布局、任務要求、責任體系等,以加強對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地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統籌指導。
同時,開展若爾蓋濕地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工作。設立國家級專項,統籌財政資金、引導社會資金,發揮專業隊伍優勢,開展若爾蓋濕地保護修復試點示范工程建設,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修復,形成典型經驗并推廣應用。
王建明認為,在實際工作中,要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充分利用物聯網、5G、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搭建山水林田湖草信息數據體系、山水林田湖草信息服務體系、生態保護修復效果的監測評價及運行過程中的決策分析體系,形成智能化的生態環境監測、問題分析、決策系統和一張圖智慧管理平臺,切實提升對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管理決策水平。
“若爾蓋濕地是一個有機整體,要充分考慮上中下游的差異,構建各要素利益統籌協調機制。對上游地區重點在生態補償、生態治理、生態移民、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產業發展等方面給予更多政策傾斜,同時加大對上游重要生態功能區的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王建明表示,雖然去年以來,當地政府和專業地勘單位在積極合作探索開展若爾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但該項工作的推進,離不開政策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