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前不久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題目叫《久違了,地礦部!屬于地質的黃金時代》。文章說,地礦部培養了無數優秀的地質工作者,為我國經濟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書寫了那個屬于地質的輝煌時代,成為老一輩地質人心中永不磨滅的記憶!盡管文章的標題看起來不那么太確切,但我們應該理解廣大地質工作者的這份發自內心、發自肺腑的真摯感情。
下面,我想就如何全力推進地質工作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略陳己見,就教于這方面的專家學者及行業人士。
?
繼承與弘揚 “三光榮”精神,不斷豐富與發展地礦文化,使它成為一代又一代地質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本色,艱苦奮斗,砥礪前行的永不枯竭的強大的精神動力與力量源泉。
在新中國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初期,地質工作凸顯了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先行作用和基礎作用。毛澤東主席指示:“地質部是地下情況偵察部。地質工作搞不好,一馬擋路,萬馬不能前行”。周恩來總理提出:“必須繼續加強地質工作,爭取發現更多新的礦區和礦種,探明更多的礦產儲量,以滿足工業建設當前和長遠的需要”。劉少奇同志在1957年接見北京地質勘探學院應屆畢業生代表時說:“地質工作者是建設時期的游擊隊、偵察兵、先鋒隊,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開路先鋒”。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廣大地質工作者近70年的努力,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發現礦產種類達到了173種。按礦種大類分,目前有能源礦產13種,金屬礦產59種,非金屬礦產95種,水氣礦產6種。全國已發現并具有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162種,亞礦種230個。
過去幾年,我國新能源和新興產業所需戰略性礦產資源儲量增長迅速。頁巖氣儲量從無到有,到目前為止累計探明地質儲量已超過萬億立方米。2017年底,我國主要戰略性礦產資源儲量均實現了增長,特別是晶質石墨、金礦、鎢礦、鉬礦、銻礦、鋁土礦等戰略性礦產增幅在30%以上,天然氣、磷礦、鎳礦、銅礦、煤炭、螢石增幅明顯。我國近年還在南海海域成功試采了天然氣水合物,成為天然氣水合物開發的領跑者。
由于礦產資源的開發,我國建成了包括能源、鋼鐵、有色、化工、非金屬及建材在內的,比較完整的礦業及其原材料加工工業體系。迄今,礦業開發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與人們日常生活提供著95%的能源、80%的原材料、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我國因礦而興的各類礦業城鎮有400多座,礦業城鎮人口約3億人,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部分。
地質工作在為國家經濟社會建設作出卓越貢獻、立下汗馬功勞的同時,也創造了內涵豐富的地礦文化。新中國成立初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開路先鋒,地質工作者們懷揣著為新生的共和國尋找急需的礦產資源、建設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以找礦立功為榮,堅持真理,攻堅克難,形成了以“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堅持真理的科學品格、強烈執著的創新意識、誨人不倦的師表風范和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為主要內涵的“李四光精神”。
改革開放以來,地質事業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地質工作與科技創新的實踐,為地質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與不竭源泉。在“李四光精神”基礎上,地勘行業形成了“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三光榮”精神。以后,與“李四光精神”、“三光榮”精神一脈相承,形成了“山東地質六隊精神”、“浙江地質七隊精神”、國土地質大調查的“青藏精神”,等等。同時,中國地質調查局科學分析新形勢、全面樹立新理念、堅決貫徹新要求,探索并凝練出“責任、創新、合作、奉獻、清廉”的新時期地質文化,以此作為新時期地質工作者的精神指引。
新中國成立以來地質工作取得的豐碩成果與積累的精神財富,不僅夯實了地勘行業的硬實力,也極大地豐富與發展了地質工作的軟實力。我們要倍加珍視,化為我們不斷前行的力量源泉與精神動力。
?
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地勘行業面臨的新的挑戰與發展機遇。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繪就了實現中國夢的宏偉藍圖,提出了統籌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提出了堅持五大發展理念。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這為新時代地質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我們必須看到,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由于長期的粗放式、壓縮式發展,造成了“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在建設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這個大的宏觀背景下,地質工作必須準確判斷新形勢,把握新任務、新要求,準備厘定自身的定位,確定正確的發展思路。那么,我們到底應當怎么來研判當前地質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呢?
首先,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仍然需要地質找礦工作的有力支撐。
近幾年來,全球經濟發展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經濟體,經濟形勢盡顯疲態。受此影響,全球礦產品需求動能持續減弱,全球礦業形勢呈現的下行趨勢沒有根本扭轉。
我國的礦業形勢難以獨善其身,除了大多數礦產品價格下跌,礦業產值下降。近幾年社會資金投入地質勘查的熱情降低,礦產勘查投入持續下降。據自然資源部剛剛公布的數據:2018年我國地質勘查投入延續了近年來的下行趨勢。全國地質勘查投入資金173.72億元 ,同比減少12.4%。其中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和社會資金的投入都在減少。
盡管如此,我們也要看到,從全球范圍看,發達經濟體的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升級,新興經濟體的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全球范圍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正在推進,將保持對礦產資源的穩定需求。
從我國的情況來看,地質工作進入新時代,但我國基本的礦產資源國情沒有變,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支撐作用沒有變,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總體態勢沒有變,地質勘查工作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先行和基礎地位沒有變。特別是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經濟發展基數大,對能源和資源的剛性需求仍將是當前及今后的“常態”。
目前,我國城鎮化水平雖然從整體上看已超過50%,但如按戶籍人口算僅為35%左右。明顯低于許多同等發展階段國家的水準,也低于工業化后期標準75%,更是遠低于一般發達國家77.7%的水準??梢?,我國的城鎮化正處于方興未艾的發展過程中。而這一階段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基礎性設施建設:建設高速公路、鐵路、機場;解決農民的進城問題,改善城市普通居民的住房條件,勢必帶動房地產和家電、家居消費用品等輕工業的發展。而這些都需要能源礦產和礦物原材料作為支撐,所以這個階段也正對礦產資源消費強度最大的階段。
專家們測算,我國基本實現工業化時,煤炭需求量大約為25—26億噸,鋼鐵需求量在經歷 2012-2015年3.5-3.8億噸的高峰期之后,回落到3億噸,銅大約為640萬—690萬噸,鋁大約需要1200-1400萬噸,水泥需要12—14億噸。客觀地說,這些消費預測數據是我國基本實現工業化的資源底線。
同時,隨著我國制造業結構調整以及產品的升級換代的不斷推進,部分礦產,如鋰、稀土、鈷、釩、鈦等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其消費量呈現上升趨勢。再者,農用化肥生產中消耗的鉀、磷礦產,能源生產中消耗的化石礦產,以及藥品生產消耗的小量、微量礦物,仍有巨大的需求,且不能循環利用,還得依靠礦業??梢?,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消費需求基本面沒有變,對原礦的消費需求仍然很大,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大宗礦產品的消費需求仍將在高位運行。即便完成了工業化,要支撐我們這樣一個經濟體量巨大的國家的正常運轉,無論是對于能源礦產,還是用作原料的礦產資源的需求,仍將是巨量的。在短期內,我國礦業發展的根基不會動搖,對地質找礦的需要仍然將維持在相當的水平上。
其次,自然資源集中統一管理開拓了地質工作新領域。黨的十九大報告和中共中央印發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就實行自然資源集中統一管理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自然資源部要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著力解決自然資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間規劃重疊等問題,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我們感到,新的形勢下,自然資源管理將發生幾個重大趨勢性的變化。第一,從分散到統一?!耙活愂略瓌t上有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有一個部門負責”的原則應該會得到全面貫徹。第二,從增量到存量。這是落實資源節約戰略、實行空間用途管制的必然邏輯。在空間開發方面,將通過劃定紅線、增減掛鉤等措施,管住總量、放開流量、盤活存量,提高空間治理效率。在資源調查上,將從宏觀的變化量調查,逐步細化到存量空間的調查,為未來的存量資產開發利用做準備。第三,從資源到資產。這是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舉措。告別資源無償占用時代,突出自然資源的資產管理屬性,按照管資產的方式管理自然資源。這種轉變,必然將呼喚更加系統和科學的資產評價管理。第四,從單一到復合。改革后,管理的空間領域變成了立體的、復合的。不僅要管土地,還要從調查的角度,管理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資源;從確權登記的角度,管理房屋、林木等不動產和自然資源資產;從規劃的角度,管理重大生產力布局、重大基礎設施選址、城市地下空間、地上建筑物設計方案等等。第五,從審批到服務。從注重事前審批,到更加注重事中、事后監管和服務。第六,管理手段從相對粗放向相對精細轉變。自然資源調查職責統一之后,基礎數據基本統一。同時,調查監測評價機制的不斷完善,也將為資源管理與生態環保提供最直接的監管數據。二是更加先進的管理手段。3S技術的大面積普及,互聯網+手段的利用,都將極大提高精細化管理能力。
這些職能的變化,加之國家實施的“一帶一路”倡議、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三深”戰略等一系列新的重大戰略與舉措,將為地質工作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提供廣闊的舞臺。
第三,地質工作呈現出新的趨勢與動能,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為地質工作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新途徑、新模式,提高市場競爭力提供了可能與機遇??萍紕撔录涌焱七M,科技創新在地質勘查中的作用將越來越大。大數據、互聯網、遙感探測等新技術與地質勘查交叉融合,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和裝備研發應用,使地質勘查新動能日益強勁,為地質勘查結構調整與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創新發展開辟了新領域。
另據中科院院士趙鵬大撰文提出,近年來,隨著大量智能技術和設備的出現,中國的地質工作已經邁入大數據時代,走向數字化與智能化。比如,現在的找礦工作就可借助云計算技術將找礦依托的四大系統——地球動力學系統、成礦系統、勘查系統和人工智能專家系統加以連接,達到自動提取、分析、綜合和評價四個系統與找礦有關聯的數據、信息和知識,最后達到確認、圈定、評價區、礦床乃至礦體的目標。
近年來,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與天津地質調查中心協同合作,在阿爾金成礦帶地質云的基礎上,成功研發了新一代智能地質調查系統---地質調查ABC工作模式,即人工智能(AI)+大數據(Big Data)+云計算(Cloud Computing)的工作模式,應用到1∶5萬區調中,極大提高了區調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提升了破解關鍵地質問題的能力。該系統根據地質大數據的特點,集成了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方法,重點開展了地質大數據非結構數據(定性數據)、地質空間數據(定量數據)挖掘的研究與應用。這標志著我國地質工作自全流程數字化后,正式拉開了智能化的序幕。
第四,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對地質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要求將促使地質工作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與要求包括:自然資源管理體制改革,需要加大對更多門類自然資源進行綜合調查、信息集成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新型城鎮化特別是城市地下空間科學開發利用,需要加大城市地質和三維空間信息系統建設;脫貧攻堅,需要加大對貧困地區地下水、地質災害、土地質量、礦產資源、地質環境勘查;能源資源安全保障,需要加大清潔能源和戰略性新興礦產勘查;建設海洋強國,需要加大海洋地質工作;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加強資源集中區的地質潛力評價、技術經濟評價和環境影響評價等等。
?
利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契機,不忘初心,總結經驗,同時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新任務、新要求,轉變傳統工作模式和思維方式,服務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由于各種原因,地勘行業在社會上影響力有所下降,業內人士也對行業前景產生各種疑惑?!袄下纷卟煌?,新路如何走?高質量發展對地勘工作的需求是什么?轉型升級如何實現?”面對層層遞進的問題,如何給出有力的回答?
中國礦業聯合會會長彭齊鳴同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總體看來新時代的主要需求包括:傳統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過程中的科技創新,提高企業效率和效益,改善工作環境;辦法是,地質勘查和礦業發展中要實現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通過現代產業接替,實現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交融,從根本上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等等。
就地勘行業而言,當前正呈現出一些與以往不同的新變化。如:傳統地質勘查市場容量相對縮小,但新的發展領域不斷拓展;傳統增長動力逐步減弱,但新的發展動能正在形成;傳統治理模式趨于弱化,但新的改革正在推進。從粗放式增長方式轉向高質量發展模式,熟悉的傳統工作方式正面臨巨大沖擊。高質量發展既是壓力,更是動力。因此,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破解行業發展關鍵問題。下面,我也就地質工作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第一,以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為指導,服務支撐自然資源統一管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隨著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程度日益加深,經濟發展對相互之間的資源、環境與生態的影響不斷加大,并成為事關人類發展前景的全球性問題。全球性重大環境問題、傳統學科交叉滲透、現代信息與觀測技術發展共同驅動了地球系統科學的形成。從20世紀末開始,地球科學界在制定其地球科學發展戰略時,較為一致地選擇了以地球系統科學為框架的戰略方針,關注海、陸、氣相互作用的多學科集成研究及地球系統相關研究,強調與社會發展的緊密聯系。
目前,地球系統科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術體系:調查與評價、觀測與探測、建模與預測。三者構成了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技術框架,對地質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地質機構發布了一系列發展戰略報告,其共同點是:確認滿足社會需求已經成為地球科學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確認發展地球系統科學的重要性。
地球系統科學將地球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地幔、地核以及近地空間視作密切聯系的整體,通過傳統學科交叉滲透和現代技術應用,為經濟社會面臨的自然資源安全、生態系統管護、氣候變化、自然災害防治等重大問題的解決展示了一種新的圖景。因此,以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為指導推動我國地質調查工作戰略性結構調整,既是順應地球科學發展潮流引領地球科學發展的理論需要,更是服務支撐自然資源統一管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需要。
第二,地勘行業要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美好期待,轉變傳統地質工作理念,由單純地重視資源的生產價值向兼顧資源的生產價值、生態價值,并以生態價值優先的方向傾斜,將綠色發展作為地質勘查的命脈,將綠色勘查作為地質工作的的準入門檻。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十九大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貫徹生態文明戰略思想,在資源與環境并重的模式下,我們需要轉變傳統地質工作理念,由資源的生產價值向生態價值傾斜。
從資源環境約束的角度看,過去我國的經濟體量較小,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經歷30多年的高速發展,現在環境的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增速明顯放緩,經濟發展方式進入以質量和環境為核心價值的模式。綠色勘查是綠色發展理念在地勘行業的重要實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礦產勘查作為綠色礦業的源頭和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礦產勘查開發全過程,實施綠色勘查,已成為全國自然管理部門和廣大地勘單位必須面對并破解的難題,也對地質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新要求,按照“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的原則,調整優化勘查開發總體布局。大力推進綠色勘查,確保地質勘查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范圍之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已是地質勘查工作的底線與最起碼的要求。
地勘行業要在保持地質工作主力軍榮耀的同時,要樹立生態文明建設主力軍的理念,揮師生態環境地質調查,查明環境地質問題,提出治理方案和措施;開展生態地質修復工作,恢復、重建、改建受損生態系統;開展生態地質監測工作,為生態地質資源、礦產資源和礦山地質環境、基本農田、城市開發邊界、生態保護紅線以及海域、流域、土壤、森林等生態系統修復、監管提供技術支撐。
第三,保障礦產勘查工作的適度規模,要把新興戰略性礦產勘查納入視野并作為重點。眾所周知,地質找礦涉及到國家的長期戰略發展問題。從設立目標找礦,到這個礦能用上,少則7~8年,多則20~30年。因為找礦周期長,現在用的礦都是前10年、前20年找到的;如果現在停止找礦,將來就可能無礦可用。
地質找礦是為國民經濟服務的,是立身之本,不能盲目地跟著礦產品市場周期而波動。在目前,地質找礦,即解決資源能源的保障問題,仍然是地質工作最重要的服務內容。
當然,地質找礦也要根據國家的需要與市場的需求隨時調整規模。地勘單位要根據本地的資源分布狀態,因地制宜地開展礦產勘查。就礦產勘查而言,有條件的地方,要加大力量,加強對天然氣、煤層氣、頁巖氣以及鈾礦、地熱、淺層低溫地熱等資源的地質勘查;同時,要把新興戰略性礦產勘查納入視野。
第四,地勘行業要堅持“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方針,將“走出去”開拓疆土的常態。在國內地勘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 我國地勘行業必須走出去。“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65個國家,有經濟發達的歐洲國家,主體是亞州、非洲的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需求日增,正是我國與沿線各國開展礦產資源互利合作,發揮我國勘查開發優勢的大好時機。
近幾年來,我國以建設“一帶一路”為契機,通過與沿線國家簽署產能合作協議和自由貿易協定,基礎地質調查、資源能源合作開發、基礎設施、重大工程等日益深入,為創新地質礦產合作模式、打造全球地礦產業鏈提供了新契機。
同時,沿線各國也在加強地礦領域管理政策、技術標準、行業規范等方面的交流對接,消除礦業權市場、礦業投融資、礦業品貿易、環境準入、勞動用工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的“玻璃門”現象,反對貿易保護主義,降低制度性成本,推動礦業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礦業國際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從長遠來說,我國地勘行業要參與全球并購與投資,學會在國際市場生存與發展,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大企業,學會在國際市場生存與發展,做大、做優、做強,向全球化公司轉型,打造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才能在全球舞臺長袖善舞。
同時,樹立國際化的經營理念,讓自身品牌獲得來自不同國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的國際用戶的認可,是我國地勘單位必須面對的嚴峻挑戰。
地勘單位應當通過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尊重當地文化與宗教信仰、關心社區發展、依法合規經營,來進一步強化當地消費者對品牌的尊重與認可。
第五,更加重視建設地勘文化和軟實力建設使之成為地質事業薪火相傳的思想靈魂和精神力量。一直以來,地勘行業傳承地質文化,弘揚“李四光精神”,繼承“三光榮”優良傳統,并在實踐中發揚光大。但我們也要看到,在當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物質世界日益豐富、價值追求日益多元化,特別是對于年輕一代的地質人員來說,他們成長與生活在互聯網、新媒體時代,需要時時面對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里面的世界很無奈”的現實考驗。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思考這樣的問題:地礦文化如何與時俱進,如何豐富地礦文化的內涵,如何吸引廣大地礦職工對地礦文化的認同感,并且外化于形,內化于心,真正成為地勘行業特別是年輕一代地質人員價值觀的基因。要從“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的高度,研究和重構地礦文化的內涵,奠定地礦文化的深度,建設地礦行業的精神高地。我們不僅要系統總結并融入百年地礦文化建設成果、中華傳統文化,也要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更加寬闊的視野,研究如何從西方軟實力學說,以及世界各國在以地質勘查過程所積淀的地礦文化中吸取有益營養;將地礦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研究與詮釋,使之有機融合,反過來,為地礦精神提供新的血液與養分。
我們要與時俱進,研究并吸收當今世界先進的地質文化,從而使我們的地礦文化既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又具鮮明的時代特征,成為一種文化軟實力,為現代地礦事業發展提供動力、遵循、指引與方向。
第六,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積極穩妥地推進地勘行業改革。與一般事業單位比較,地勘單位所從事的地質工作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因此,在事業單位改革的過程中,如何本著既要有利于規范管理,有利于調動地勘人員積極性,又要有利于促進發展的原則,根據地質工作的性質和地勘單位的具體特點,推進地勘單位深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從目前一些省份推進地勘系統事業單位改革的實踐情況來看,有成功的經驗,也有不樂觀的情況。
作為地勘行業管理部門,要繼續關心與支持地勘單位改革,尤其是對具備條件的或者列入公益三類的地勘單位的企業化改革。同時,各地推進地勘事業單位改革要因地制宜,要允許他們有一個過程,要以促進發展、增強實力、改善與提高民生為目的,不搞一刀切。各地政府應當在財政預算項目、礦業權配置、地質裝備更新改造升級、基礎設施改造等方面為地勘單位轉型與發展提供實實在在的支持。
地質勘查行業改革要“跳出行業看行業”,要從更高的站位來審視行業改革發展的方向,從更廣闊的視野來設計改革的路徑。重點要把握兩個方面:一方面,要從政策導向緊跟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部署,明確行業發展方向;另一方面,要緊密聯系實際,關注市場需求。同時,確定企業化改革的地勘單位,要多借外省區地勘系統改革的成功經驗,結合自身實際,轉變思想觀念,多想辦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主動作為,走出一條切合實際的地勘單位企業化之路。
新時代賦予地質工作新使命、新任務、新要求。自然資源管理工作對我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在行業主管部門的領導下,繼續圍繞兩個“緊密結合”,進一步精準職責定位,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認識,主動作為,全力推動地質工作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以更加優異的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華誕,在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再創新的輝煌。
作者簡介:趙臘平,系高級記者,中國礦業報社副社長兼副總編輯
文章系個人投稿,不代表供職單位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