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發布時間:2017-07-05 11:45:11瀏覽:690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近日共同在北京發布了《世界能源藍皮書:世界能源發展報告(2017)》(以下簡稱“藍皮書”)。
煤炭市場“黃金時期”結束
藍皮書指出,在經歷了2015年需求的大幅下滑之后,2016年世界煤炭市場在中國的影響下產生了較大幅度的波動,這也說明了在當前重視治理空氣污染和碳排放的情況下,煤炭處在一個較為矛盾的位置。一方面,作為首要的二氧化碳排放來源和空氣污染物來源,多數發達國家已經大幅降低了煤炭的使用量;另一方面,由于開采成本較低且分布廣泛,大量發展中國家仍然對煤炭有較高的需求,這就造成了世界煤炭市場重心向亞洲等發展中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國家的繼續轉移,世界仍然對煤炭有著高度的依賴性。
從趨勢上來講,煤炭市場的“黃金時期”已經結束,由于可再生能源和節能技術的迅速發展,煤炭在發電以及各個領域的需求都會繼續下降。但是,由于開采成本較低且分布廣泛,煤炭仍將是發電、煉鋼和制造水泥等產業的首選燃料。雖然由于對空氣質量和碳排放量的影響,近年來煤炭廣受批評,但目前并不能徹底放棄煤炭,這也是煤炭的矛盾之處。同時世界煤炭市場仍在向亞洲轉移,這些人口稠密的新興市場國家正在尋找便宜且安全的能源來推動經濟增長。2000年,歐洲和北美的需求占據全球煤炭總需求的一半左右,亞洲占了不到一半。到了2015年,亞洲占到了四分之三,而歐洲和北美的需求占比大幅降至四分之一以下,這一轉變仍將繼續。
據BP預測,全球煤炭需求增長率在接下來的幾年內將大幅下降(從過去20年的2.7%降至0.2%左右),同時,全球煤炭消費量將在2025年前后達到峰值。當然,這一預測在很大程度上也要看中國的實際需求情況,因為中國的煤炭產量和需求量都占了全球的一半左右。煤炭消費減速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其可持續發展戰略促使政府轉向鼓勵發展清潔低碳能源。在政策影響下,中國煤炭消費量在未來20年里將趨于平穩,其中僅有化學品制造成為唯一煤炭需求增加的部門。這與過去20年的迅速增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即使如此,中國仍將繼續主導全球煤炭市場,預計到2035年,中國的煤炭消費仍占世界消費總量的一半左右。作為增長最快的市場,印度在世界煤炭市場需求的份額將從2015年的10%增長到2035年的20%,超過三分之二的新增需求將主要用于發電。OECD國家的煤炭消費到2035年將下降40%,其在發電部門的份額將主要由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氣取代。除印度和其他非OECD亞洲國家仍將保持強勁的增長以外,中國和OECD國家的消費量都趨向于降低。
分區域來看,世界主要地區煤炭產量歷史及預測數據顯示,北美和歐洲地區的煤炭產量已進入快速下降階段,而亞太地區作為最大的煤炭生產地區仍將保持較快增速、占有較大的份額。另外,拉美、獨聯體、非洲等地區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增長。
藍皮書指出,在消費領域,世界主要地區和主要行業煤炭消費量的歷史及預測數據與生產端相似,北美和歐洲地區的煤炭消費量的下降速度較快,而亞太地區仍將是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費地區和增速最快的地區,另外拉美、中東、非洲等地區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增長。作為發電業和工業的最主要能耗來源,煤炭在這兩個行業中所占的比重預計將進一步下降,尤其是在發電業的比重將由2015年的40%左右降至2035年的30%左右,降幅高達四分之一。
推進“天然氣人民幣”影響深遠
公開資料顯示,“天然氣人民幣”的概念最早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黃曉勇教授,在2016年11月12日舉行的《能源博弈論集》新書發布會暨“天然氣人民幣”戰略研討會上提出的。天然氣人民幣的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媒體、能源主管部門和油氣產業界的高度關注和強烈興趣。這是融合能源安全與金融安全的一大理論創新,這一戰略構想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提升我國全球經濟治理話語權,指導和引領我國天然氣行業改革、擴大天然氣使用規模、改善我國生態環境等方面都有著十分積極和深遠的影響。
藍皮書指出,推進天然氣人民幣有助于人民幣國際化。未來天然氣貿易額有望超過石油,成為全球最主要的大宗商品之一,而且是一種可以標準化的產品,便于交易所市場的交易。天然氣人民幣計價和結算所形成的人民幣循環鏈條,可以大大拓展人民幣在全球貿易結算中的使用空間,助推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好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有助于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人民幣國際化后,我國將擁有一種世界貨幣的發行和調節權,對全球經濟活動的影響將隨之增大。第二,有助于減少匯率風險,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增長。第三,人民幣國際化有助于促進中國邊境貿易的發展。第四,最直接和最大的收益是獲得國際“鑄幣稅”,同時,政府、企業等可以獲得更低的人民幣融資成本。
藍皮書認為,推進天然氣人民幣戰略,還可以進一步提升我國乃至東北亞地區天然氣的定價話語權。長期以來,東北亞地區作為主要的油氣進口地區,存在嚴重的定價話語權缺失的問題。統計顯示,2013年,東北亞地區遵循的天然氣貿易基準價格——日本液化天然氣平均到岸價格為每百萬英熱單位16.17美元,約等于德國、英國天然氣進口價格的1.5倍,相當于美國亨利天然氣中心(Henry Hub)價格的6倍。天然氣貿易的區域性特征較為明顯,“亞洲溢價”現象在天然氣市場表現得比在石油市場更加突出。這一現象嚴重影響了東北亞地區的經濟利益。目前日本推行的與石油掛鉤的JCC定價機制已經無法反映全球和亞太地區天然氣的供需格局,將來在推進天然氣人民幣戰略的過程中,通過建立東北亞區域性的天然氣交易中心,可以建立起反映東北亞地區天然氣供需狀況的基準價格,提升東北亞地區在全球天然氣定價中的話語權,從而維護東北亞地區的利益。
藍皮書指出,推進天然氣人民幣戰略,可以推動國內天然氣改革和能源結構優化。近年來,盡管我國天然氣行業的勘探開發和管網開放、定價機制調整等工作總體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我國天然氣行業的改革還是相對滯后,導致了我國天然氣開發的積極性不高、規模不足,國內銷售價和進口價倒掛等也抑制了企業進口的積極性,管網、儲氣庫、LNG接收站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運輸和調峰能力不足等,都制約了我國天然氣開發和利用的規模,延緩了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和優化的進程。當前,我國天然氣行業改革由于缺乏宏觀指導和戰略指引,往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種缺乏頂層設計的改革,使得我國天然氣行業改革不斷循環反復,難以實質性推進。我國需要在天然氣人民幣這一戰略的指引下,進一步推進國內天然氣勘探開發和進口主體的多元化,理順各個環節的價格機制,推動定價機制市場化,更好地提高市場主體各方參與的積極性,從而推動我國天然氣的勘探開發、進口和利用,從而改善我國能源結構和自然環境。
藍皮書認為,天然氣人民幣戰略的實施,應該成為我國能源和金融領域的一個重要頂層設計。在這個頂層設計下,我國要更好地完善國內天然氣產業政策和外匯管理體制,做好天然氣人民幣交易機制的設計。
油氣“走出去”面臨挑戰
藍皮書指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能源民族主義有所抬頭。能源民族主義的突出表現是國有化和本國利益最大化。中國企業在海外大舉收購資源,引發了部分資源國的焦慮甚至恐慌。例如,一些資源國的輿論擔心賣掉的資源或企業的價值被低估,擔心國家的資源命脈被中國買斷,擔心國家安全受到威脅。
藍皮書指出,目標資源國的法律因素和經濟制約障礙越來越多,一方面,因為“走出去”較晚,失去先發優勢,導致我國石油企業獲得海外區塊的難度不斷增大。我國石油企業在“走出去”時,進入了西方石油公司不愿意進入的市場,而且這些國家和地區往往政治風險較大。另一方面,資源國為了自身利益,“自己吃肉別人啃骨頭”,制定了諸多法律法規和限制條款,造成合作區塊勘探開發難度較大,經濟效益差,能源民族主義是個普遍的現象,不是單一的某些國家。如何在共贏的理念基礎上用實際行動化解隔閡和矛盾,是“走出去”的一大挑戰。
全球石油供需格局發生變化
藍皮書指出,2016年的世界石油市場發生了一些最重要的變化:一是石油價格從2月份的30美元/桶的谷底回升到年底的55美元/桶,上升了一倍,但仍然只有2014年石油價格戰開打時的一半;二是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石油出口國于11月30日達成減產協議,協議有效期半年,減產配額2017年1月1日開始執行,至2017年2月底,協議執行率高達94%,支撐了國際市場的油價和行業投資者的信心。最新出現的情況是,至2017年3月份美國動用鉆機數量已接近800臺,比最低點時的317臺翻了一番多,石油產量增加了52萬桶/日,重歸900萬桶/日的高水平,全球石油庫存再創歷史新高,結果是石油價格在3月中旬再次跌破50美元。
藍皮書認為,在作業區塊選擇更優化、作業成本更低、水平井段更長、壓裂分段更多更深等先進理念和技術手段共同作用下,美國頁巖油的生產成本大幅下降了近一半,在50美元/桶的價格環境下,美國頁巖油的產量不僅不會減少而且還會增加。在需求側沒有重大利好和庫存沒有太大空間的前提下,供給側爭奪市場份額的主要對手是沙特阿拉伯領導的歐佩克和千百家美國的頁巖油生產商。
藍皮書認為,美國已經逐步替代歐佩克成為攪動供需格局的“機動生產者”。在此影響下,“標桿石油價格”的維護機制已經發生變化,正向著“邊際收益石油價格”轉變 。當前,世界石油市場供需的新格局是供給已有新增量,需求沒有新亮點,庫存再創新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