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發布時間:2016-07-28 08:58:43瀏覽:600
“‘十三五’時期,我國環境保護要瞄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痹谌涨罢匍_的2016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上,中國礦業報記者就“十三五”時期環境保護戰略與循環經濟發展,采訪了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
??? 吳舜澤,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全國“十一五”污染減排先進個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財政學會常務理事,國家重大科技水專項河流主題組專家、流域專家組專家。長期從事國家/區域/流域環保規劃調查研究、編制評估、實施支撐等理論、技術、方法和實踐工作。組織全國首次地下水環境基礎狀況調查、環境功能區劃和環境容量測算核定,建立危廢建設項目技術復核方法標準、城市環境總體規劃技術方法體系,技術牽頭完成的國家環?!笆晃濉焙汀笆濉币巹潯⒅亟饘傥廴揪C合防治“十二五”規劃、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方案、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等20項成果均轉化為規劃、標準、工程建設規范等。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環境保護部環境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國優秀工程咨詢成果一等獎在內的多項獎勵。
記者:我國環境保護的現狀如何?
吳舜澤:目前我國環境保護的現狀為四個特點:第一是容量超載。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我國的資源環境已經超過或者接近承載能力,這是我國國情的一個重大判斷。由于環境容量超載,才有我們今天的循環經濟快速發展,才將環境保護治理的問題提到顯要位置。
第二是質量較差。2015年,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全部開展了PM2.5的監測,但只有73個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只占到21.6%。這與我們的標準相比,與老百姓的期待相比,與發達國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我國歷史長期累積形成的環境問題比較突出,污染嚴重,生態受損大,生態風險高,環境質量已經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短板。
第三是區域分異。從我國單位國土面積上能源的排放數據可以看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之間的差異,在某種情況下跟國際上相比還很大。正是因為我國資源環境稟賦的差異,工業發展階段水平的差異,導致了環境問題區域分異特別嚴重。所以,需要對各地進行精細化、差別化的實測,環境保護改善的難度越來越大。
第四是穩中趨好。從長周期來看,無論是水還是大氣,我國的環境質量還是穩中趨好。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綠色城市建設高速推進,空氣污染治理初見成效,大江大河的污染狀況明顯改善。
這四個特點決定了我們對未來進程的判斷。首先,我國的快速工業化進程造就了經濟快速發展,而環境保護則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環境質量改善進程可能滯后于經濟發展20年左右。其次,到“十三五”末,與發達國家同期相比,我們的差距還會比較大,在2020年的時間點想追平國際先進水平的難度比較大。因此,“十三五”期間既是機遇期,又是窗口期,環境質量改善具有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的特征,搞好了就有可能給未來奠定比較好的基礎,搞不好的話就有可能錯失良機。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把握的是不斷地積小事為大事,不斷地積量變為質變,推進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水十條”明確:到2020年,全國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污染嚴重水體較大幅度減少,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嚴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劇趨勢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穩中趨好,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水生態環境狀況有所好轉。到2030年,力爭全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到本世紀中葉,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主要指標是:到2020年,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總體達到70%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總體高于93%,全國地下水質量極差的比例控制在15%左右,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達到70%左右。京津冀區域喪失使用功能(劣于V類)的水體斷面比例下降15個百分點左右,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力爭消除喪失使用功能的水體。到2030年,全國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75%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總體為95%左右。
從“大氣十條”里可以看到,到2020年的目標是: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氣,空氣質量明顯改善,所以這5年是我國環境問題改善的攻堅期。到2030年環境問題基本解決,開始解決生態系統的問題。到2050年解決健康問題。這是基于現在、未來和中長期的把握。
記者:“十三五”期間環境保護工作應從哪幾個方面著力?
吳舜澤:“十三五”期間抓環境保護工作的基本考慮主要是:綠色發展、全面小康、質量核心。第一,綠色發展,包括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們的必由之路。而通過生態環境的改善,能夠實現2020年戰略節點上把生態環境的短板加快補齊。
2015年《環境保護法》修訂后出臺,包括它的嚴格實施,使企業犧牲環境換取發展的基本現象得到了遏制。把生態產品納入發展的內涵,加強自然資本的管理,讓生態環保成為經濟做加法的一個手段。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從長周期看,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包括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新五化”,都是解決怎么樣在經濟、政治、文化,新型工業化、農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解決生態環保的問題,也就是融入的機制最重要,只有實現了融入,才有可能破解發展和保護的矛盾,實現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
第二,全面小康?!笆濉逼陂g實現全面小康有兩大短板:一是扶貧,二是生態環保。所以生態環保怎么加快補短板,讓老百姓感受到生態環境治理的成效,這是十分重要的。
我們越來越清晰地感覺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環境要求有四個特征:一是環境質量,老百姓不關心治理過程,只關心治理結果、目標導向。二是階段性,盡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提出來的,很有人文特色,但是我們還有后小康,更高水平的小康。三是環境要求,不是說達標,也不是總體評價,而是一個底線性的標準,類似于扶貧的最低下限水平,絕大部分人、團體要高于這個水平。四是民生性,群眾喜聞樂見的指標是感官性比較強的指標,“十三五”期間環境保護的重點治理方向應該有所調整,主要就是“好差兩頭、大小并重”,包括呼吸的空氣和飲用水的底線指標要保留?!笆濉逼陂g,讓老百姓能感受到環境治理的成效,必須聚焦重點調整方向,集中在飲水源、空氣優良天數和達標天數、黑臭水體、灰霾等指標,也就是補短板兜底,底線倒逼,改善老百姓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一些生活環境質量問題。
第三,質量核心?!笆濉逼陂g,我們的環境約束性指標第一次出現了環境質量的概念,這是一個重大轉型?!笆濉逼陂g,我們對水、大氣的環境質量都提出約束性指標,同時提出了一些分區域、分行業的差別化質量指標。但是“十三五”期間要把環境質量的指標落實,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信息公開化、績效評估考核、政績考核等等。
記者:您提出的問題都是比較尖銳和實際的,如何能夠實現這些目標呢?
吳舜澤:我們提出了四個方面的重大舉措:第一是宏觀調控。優化和調整綠色發展,加強源頭預防,要把資源能源節約、源頭預防工作、保護空間做得更實,把這些做成一個硬任務,而不是保障措施。在這里,我們特別強調宏觀調控、空間優化、資源能源的協同控制,包括產業和綠色消費的問題,希望通過循環經濟綠色發展、創新驅動的方式,把五大發展理念進行相融。真正實現創新驅動,使資源的生產效率有大幅度的提升,資源的產出率循環率都有好轉。這樣的話,從資源驅動到效率驅動,再到創新驅動,那個時候環境保護的春天就會真正地到來。在這個情況下,也需要推行綠色消費革命,能夠倒逼企業實現綠色生產,加強綠色循環低碳產業的發展。
我們希望能夠發展一些綠色投資,把節能環保產業發展上去。所以存量的綠色化在某種意義上和增量的綠色化同時重要,必須把這兩個綠色化同時做好,才有可能把整件事情做好。
第二是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這是黨和國家面對嚴峻的環境形勢,確保生態環境底線不被逾越,用制度保護環境,從根本上推動生態系統保護和環境質量改善。我們理解的“最嚴格”,是以最嚴格的制度建設本身,提高治理能力,形成治理體系現代化,其中最要緊的是三者,即政府、企業、公眾,形成多元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
十八大以來,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政府的主體責任逐步落實,這里面有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就是把全國的環境監測網絡全部上升為質量監測網絡,上升為國家事權和省級事權,把資源的資產負債表建立起來,把數據基礎建立起來。第二個環節是搞省以下環保機構的檢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在組織體制上擺脫地方現行以塊為主的體制化問題。第三個環節是綜合運用督察形式,用監督檢查領導干部自然資產的手段把責任落實,然后進行責任追究、考核獎懲,環環相扣實現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實質追責、終身追責。第四個環節是落實企事業單位的主體責任,包括用“胡蘿卜+大棒”的各種方式,圍繞環境司法、損失賠償、排污許可、信息評價和激勵機制這五個環節,把企事業主體責任落實,不能形成企業賺錢、老百姓受害、政府買單的不利局面。同時,把一些市場機制構建起來,形成政府理則、企業守法、社會監督、市場良性驅動的制度體系。
第三是加大治理力度。打好“水氣土”三大循環戰役,逐步推進三大區域的環境質量改善進程,與環境質量的約束性指標相匹配。目前,我們正在開展的工作是:把總量指標和質量指標分解到各個省、各個城市,讓每個單元、地區都明白自己的定位。包括水,把全國1940個控制斷面的水檢測指標全部上升為國家的事權,由國家進行監測、考核。全國國控的水檢測指標最早的時候是457個,后來是750個左右,“十二五”期間是900多個,現在一下子上升到1900多個,全部由國家出錢進行檢測,考核每個省的質量,這個機制體制變化非常之大。
第四是綜合治理。十八屆五中全會和“十三五”規劃中,都比較強調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和重大項目。其中提出一個“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要求我們做好區域性VOC、總磷、總氮的減排工作,還有基礎設施、農村環境的專項治理,按照山水林的方式,把生態保護和環境保護的協同治理的效力進行強化,同時要特別強調一些風險的防控。
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里面提出了一批重大工程,環境保護在里面有六大工程,生態保護有十大工程,將來會進一步細化成水、氣各方面的治理工程。這些工程的推動,對于改善環境質量將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